大約从春秋后期开始,古人除了用竹木简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之外,也用绢帛来写书作画.写在绢帛上的书文,称为"帛书",又称"素书".由于丝绢一类织物不易保存,所以,在考古发掘中,竹木简出土较多,帛书却很难见到.解放前,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内曾出土过一幅"战国缯书",实际上是一种图籍,近于"帛画".至于古代的帛书究竟是怎么样的,谁都没见到过,谁也说不清楚.1973 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内出土了大批帛书,这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实物,至此,人们才弄清了它的式样。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共20 多种,大約有12 万字.内容以古代哲学、历史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各种图籍和杂书。
这批帛书的质地,是用生丝织成的细绢.帛分整幅和半幅两种,整幅的高度約48 厘米,半幅的高度約24 厘米.出土时,只有半幅的帛书卷在2—3厘米宽的竹木条上,其余的都折叠成长方形,都一起放在一只漆奁盒内.根据帛书抄写内容分析,大体上与简册非常相似.似乎是将当时认为比较重要的经典著作,如《周易》,便用整幅的帛抄写; 而一般性读物,如《春秋事语》,则抄写在半幅的帛上。
帛书有长有短,而上面抄写的内容,并不完全是一幅一书,或一幅一图,没有像今天出版的书籍图片那么严格,不论篇幅有多少,总是单册或单张印出.古代的帛书,短的,一段帛上只写一种书或画一幅图.长的,往往连写几种书和几种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幅3 米多长的帛书上,就抄了5 种书.抄书的方法与今也很不一样,抄完一种书,便另起一行接着写下一种书或者另外画一幅图.如果不见到实物,谁能知道古人抄书的习惯呢?
帛书都是从右端开始直行写下去的.有的先用墨或朱砂画好上下栏.如同书籍上留出的"天地",再用朱砂画出7 至8 毫米宽的直行格,就是后来所说的"朱丝栏".可见,古代抄写在帛绢上的文字,格式是要求规整的.整幅的每行七八十字不等,半幅的每行20~40 余字不等.所用的墨书原料,是用松枝等烧成的烟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