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黄芪的配伍、禁忌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性味与归经]

甘,微温。归脾、肺经。

[中药功效]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配伍与应用]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①用治脾胃气虚证。黄芪擅长补中益气。凡脾虚气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常配白术 (如芪术 膏) ,以补气健脾;若气虚较甚,则配人参 (如参芪膏) ,以增强补气作用;若中焦虚寒,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 (如黄 芪建中汤) ,以补气温中;若气虚阳弱,体倦汗多,常配附子 (如芪附汤) ,以益气温阳固表。②用治中气下陷证。凡脾阳不升,中气 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者,黄芪能补中益气,升举清阳,常配人参、升麻、柴胡等 (如补中益气汤) ,以培中举陷。

2.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请证。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以固表止汗。用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常配紫苑、五味子等同 用;近年以黄芪为主,配伍百部、地龙等治慢性气管炎,亦颇有效。治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且易外感者,常配白术、防风同用 (如玉 屏风散) ,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实卫而御外邪。

3.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黄芪能补气利尿,故能消肿。常与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现以黄芪为主,配伍 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亦颇为有效。

4.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黄芪能补气托毒,排脓生肌。治脓成不溃,常配当归、穿山甲、皂角刺等,以托 毒排脓;治久溃不敛,可配当归、人参、肉桂等,以生肌敛疮。

此外,对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脉虚等,能补气以生血,常与当归等同用;对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能补气以摄血,常 与人参、龙眼肉、当归等同用;对气虚血滞不行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等,能补气以行滞,常与桂枝或当归、红花、地龙等同用;对 气虚津亏的消渴,能补气生津以止渴,常与地黄、山药等同用。

[用法与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注意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 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 下页:黄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