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8 世纪,欧洲的采矿业很快兴盛起来,需要大批技术人员.为此,1765年,在过去采矿业发达的南德意志萨克森的弗赖堡办起了矿业学校.聚集了从欧洲各地来的留学生.威望特别高的是从1775 年开始在这里教授矿山矿物地质学的阿伯拉罕·维尔纳(1750~1817 年)。
维尔纳仅在德国和捷克旅行过,几乎没有念过什么书,但他走遍了萨克森中的矿山,对矿物进行过实地考察.他的最大功绩是确立了矿物的科学分类法.讲课很吸引人,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因而吸引了許多学生,学生毕业后分散到各地,传播他的学风。
维尔纳进而创建地壳形成学说,但他的这个学说并不怎么科学.他认为,地球原来是一个混杂着泥土的巨大水滴,这些泥土沉淀以后就形成了地壳.也就是说,所有的岩石都是水生成的.这种学说叫做水成说.这种学说认为,最先沉积的是花岗岩和玄武岩,并形成基础,其次是石灰岩、砂岩和煤的堆积.最后,由于侵蚀和风化,全球便盖滿了二次生成的沙和土。
他的这种奇妙学说的形成似乎是由于他把根本没有活火山运动的萨克森地区的局部知识扩大成了一般的理论的结果.这自然会遭到在更加广阔的地区旅行、考察的人们的反对.其中反对得最厉害的是英国的詹姆斯·赫顿(1726~1797 年)。
赫顿于1785 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在十年以后写成了《地质学理论》这部著作.他承认,地球中存在着溶化为泥浆状的东西(今天叫岩浆),这些东西不断流出、冷却,形成了岩石,但它同堆积岩(水成岩)的性质完全不同.花岗岩和玄武岩就属这一类。
这种学说叫火成说,它同维尔纳的水成说相对立.但他完全承认,所有的岩石并非都是火成岩,也有因雨水的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堆积岩。
水成论者和火成论者之间不断展开激烈的争论.但是,随着对地质的观察的深化,以及通过实验对地质的研究,水成论的处境越来越不利了。
争论的焦点最后集中到了玄武岩是堆积岩还是水成岩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决定胜负的问题.当然,水成论者主张是前者,而火成论者则主张是后者.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受到维尔纳亲身教育的年青的地质学者们,在对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其他大陆进行地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玄武岩是火成岩,于是,逐渐抛弃了水成说,到19 世纪初,水成说便灭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