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洋流对气候、海洋交通、海洋生物、海洋沉积和海洋环境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其中有"功劳"也有"过失"。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它不仅使沿途气温增高或降低,延长或缩短暖季或寒季的持续时间,而且能够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
北太平洋西部的黑潮暖流,尽管没有贴近亚洲大陆边缘流动,但对中国的气候却有明显的影响,有这样几件事引人深思: 1953 年,黑潮的平均位置向南移动了大約170 公里,第二年,我国的江淮地区雨水滂沱,出现了百年未见的水灾; 1957 年和1958 年,黑潮的平均位置又较之往年北移了,结果1958 年,我国的长江流域梅雨减少发生旱灾,而华北地区大雨倾盆形成水灾。
有些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黑潮变动与旱涝灾害的相互关系,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受黑潮暖流的影响很大。
洋流还可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同时,两种洋流汇合可以形成"潮锋",是鱼类游动的障壁,鱼群集中,形成渔场.在有明显上升流的海域,也能形成渔场.此外,洋流的散播作用,是对海洋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它能散布生物的孢子、卵、幼体和許多成长了的个体,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
鳗鲡,是生活在欧洲河流和湖泊中的一种鱼类,体型圆长,又粘又滑,样子似蛇.人们发现,它们虽然生活在淡水中,可秋季完全成熟以后,就成群结队地离开淡水到大洋中产卵,繁殖后代.鱼群游向大海的意志非常坚决,当沙洲挡住去路时,它们会趁黑夜跃上河岸,在洒滿露水珠的草地上滑行,绕过障碍重新跃入水中,继续勇敢地向前游去.人们又发现,每年春季长仅6~7 厘米的小鳗,又成千上万地从欧洲沿海涌入河川之中生活.几个世纪以来,关于鳗鲡到哪里产卵,小鳗又怎样游回河湖之中,一直是个费解的谜.本世纪初,有人在地中海发现了一种透明的叶片状小鱼,经研究是鳗鲡的仔鱼.根据这个线索,海洋生物学家从1904 年开始,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工作.他们在北大西洋不同地点,采集了数百个浮游生物的样品,发现鳗鲡仔鱼的个体,自东向西逐渐变小,到百慕大岛的东南方海域,个体长度还不足1 厘米,这就是鳗鲡洄游4000~5000 公里而集中"生儿育女"的场所.同时刚孵化出来的幼鳗又必须从降生地开始,游经遥远的路程,到欧洲大陆的淡水中生长.这种游泳能力很弱的幼鳗,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漫长的游程.它们就借助北大西洋暖流缓缓东去,大約经过3 年左右的时间,幼鳗才能到达欧洲沿岸,此时幼鳗已发育成小鳗,于是进入河川栖息.在淡水中生活5~8年以后的鳗鲡,又要奔向新的征程,再游到海洋中产卵.可见,强大的湾流系统,已成为欧洲鳗鲡生活周期不可缺少的条件。
洋流对海洋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一般,顺着洋流航行的海轮,要比逆着洋流行进的海轮速度明显加快.例如,1492 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37 天才到达大洋彼岸; 1493 年,哥伦布再次作环球旅行,从欧洲出发后,他先向南航行了10 个纬度,然后再向西横渡大西洋.结果,只用了20 天就完成了横渡的全部航程,其实是洋流帮了他的大忙.原来,第一次航行时,哥伦布的船队是从加那利群岛出发,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所以,航速较慢; 第二次航行时,先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向南航行,然后又顺着北赤道洋流一直向西.同时,哥伦布船队远航时,正好偶然进入了盛行的东北信风带,顺水顺风,速度自然比较快。
人们认识和掌握了洋流的特点,可以把洋流运行的规律应用到航运上,从而节約航运时间,缩短运转周期,节約燃料和减少不必要的海上事故.潜艇还可以利用表层和深层洋流潜航。
当然,有的洋流給海上航运也带来了不少麻烦.例如,北大西洋西北部从加拿大北极群岛与格陵兰岛附近海域南下汇聚成的拉布拉多寒流,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域同墨西哥湾暖流相遇.冷暖海水交汇,使这里经常存在一条茫茫的海雾带.它还从北冰洋或格陵兰海每年带来数百座高大的冰山,漂浮市下,有許多进入湾流或北大西洋暖流中,給海上航行带来严重的威胁。
此外,陆地上許多污染物随着地表流入大海,洋流可以把污染物携带到更加广阔的海洋之中,从而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以致造成更大的灾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