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音乐欣赏知识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前奏曲和序曲 夜曲
来源:音乐知识 作者:

这两种体裁很容易混淆.它们在刚诞生的时候有相似之处,都是放在较大的乐曲前面作为引子.但是后来的发展方向却有很大的差异。

前奏曲 (prelude) 在十五世纪就开始使用了.当时它就像是一段自由写作的"过门",篇幅很小,一般为十几个小节,常常用琉特琴演奏.至十七世纪中叶,随着组曲、众赞歌等大型体裁的发展,前奏曲的规模也扩大了,成为这些大型作品的开头部分.到了十九世纪,肖邦写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开创了前奏曲的新时代.在今天,当我们说到这种体裁的时候,指的就是由肖邦而来的形式.它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 (1) 它是独立的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前奏"; (2) 所用的乐器都是键盘乐器,后来几乎成了钢琴的专用体裁; (3) 与以前的"过门"比较起来,篇幅大多了,且常常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技术难度.由这三点可以看出,这种前奏曲与旧的形式之间的共同之处只剩下了名称和自由的写作手法.自肖邦以后,斯克里亚宾、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等人写出大量的前奏曲佳作,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一个熟悉钢琴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表中就一定会看到这种体裁。

序曲 (overture) 的出现稍微晚一些,它是在十七世纪随着歌剧、清唱剧的出现而产生的.所以,它从一出娘胎就是以大乐队作为表现手段.歌剧是1600 年左右诞生的,半个世纪之后的1658 年,法国作曲家吕利创立了由"慢—快—慢"三段构成的序曲,成为歌剧序曲的标准形式.这种结构被广泛接受,称之为"法国序曲".1696 年,意大利作曲家A.斯卡拉蒂首创另一种形式,由快—慢—快三段构成,被称作"意大利序曲",当时又称"交响曲" (sinfonia) .十八世纪上叶是两种序曲并存的时期,后来法国序曲逐渐少用。

早期的序曲 (例如在吕利和斯卡拉蒂的时期) 同歌剧之间没有多少联系,自十八世纪起,序曲才成为歌剧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它们有的是將歌剧中主要的音乐主题联缀在一起,使观众先有印象; 有的是以歌剧主题为基础写成比较完整的器乐曲,预示着剧情的发展和结局; 也有的序曲起描述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直接与歌剧的第一幕连在一起。

歌剧序曲经常作为音乐会曲目单独演奏.在十九世纪,又出现了一种与戏剧没有关系的、专为音乐会而作的序曲,称为"音乐会序曲"或"交响序曲"; 著名的作品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布拉姆斯的《学院序曲》等.有时为话剧配乐而作的序曲也归入此类,例如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和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夜曲

夜曲是十八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一种小型器乐套曲.它本来是由一支室内乐队在夜幕之下露天演奏的,因此而得名.爱尔兰作曲家费尔德 (1782—1837) 首先使用这个名称写作钢琴小曲.十九世纪的夜曲几乎都是钢琴独奏,最有名的是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为这种体裁树立了形式和风格的典范.夜曲的典型写作手法是以一个优美的旋律在上方浮动,左手用行云流水一般的分解和弦淡淡地衬托; 安祥的情调中透出几分郁闷,在夜色中充满着浪漫的气息。

下页:幻想曲、随想曲和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