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自然音乐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音乐中的流水和高山
来源:音乐与自然 作者:

在描写与自然这个主题有关的音乐作品中,涉及"水"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这多半是因为流水不仅是一种視觉能感受得到的美丽景色,也是听觉能捕捉得着的悦耳音响.这种声色交溶的自然景色很易激发起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无论是那清清的山泉、静静的小溪、平如镜的湖泊,还是那奔腾不息的河流、直泻而下的瀑布、波涛汹涌的大海都会以种种方式化作跳动的音符,绘出一幅幅音乐的图画。

最古老的与水有关的音乐作品是哪一曲,现已无从考证,但中国的古曲《流水》至少可算得上其中之一.这曲原本是古琴曲《高山流水》中的一段,现所传的谱是从《神奇秘谱》这琴曲集中得到的,据这曲集中所说的"《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这里只谈《流水》.《流水》一曲现流传较广的是四川琴人张孔山的传谱,载于《天闻阁琴谱》中,据人说,张孔山以其超人的琴技,特别是"七十二滚沸"的奏法,描写了流水的奔腾澎湃。

如果说《流水》一曲描写的是流水的动态,那么瞎子阿炳 (华彦钧,1893—1950) 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则描写了流水的静态,听着二胡的演奏,你会觉得自己仿佛来到了清清的泉边,看见泉水静静地流淌,明月在其中映出倒影,这水月交融会引起你无穷的遐想。

《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管弦乐曲也有水、有月,但給出的是又一种意境,这乐曲由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也有人称作《浔阳夜月》,在这乐曲中既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 的水月交融的静态,又有白居易《琶琶行》中所描绘的流水澎湃之动态: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杂乱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最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一曲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有趣的是白居易这诗中所应用的描绘也均借助于自然音响。

古筝曲《渔舟唱晚》,也是与水有关的,但水面上多了些渔舟.不过自然原本是要人来欣赏的,而人在自然画图中,有时也能为自然增添上几分光采.请大家设想一下,在那静静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水面上一只只渔舟归航,鱼儿在舟上跳动,渔人在舟上唱起了渔歌,难道不正是一幅美丽无比的自然画卷吗?

是河水哺育了人类文明,世界各大文明古国无不在大河边发源: 中国的黄河、长江,印度的恒河,埃及的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等等.当代的一些强国文明的发展也与河流相连,如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美利坚的密西西比河,英国的泰晤士河等.流水与人类文明相连,流水中的诗情画意也中外相通,各国音乐中都有不少与"水"有关的传世之作,特别是欧洲的"水",由于近世音乐家多出于欧洲,几乎欧洲的条条河流都进入了音乐作品之中。

在关于河流的音乐中,流传得最广的恐怕当属奥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了,几乎在每个舞会上,人们都会合着这首舞曲翩翩起舞,而它的主旋律13 5|5—5|5……,凡懂点音乐的人几乎都能哼出。

据说施特劳斯是根据匈牙利诗人贝克 (1817—1879) 歌颂多瑙河的诗篇的意境写出这首圆舞曲的.但是,如果这位作曲家没有亲身领略过多瑙河的自然美,他的心灵决不会与贝克的诗篇发生共鸣,这诗篇的意境也不会通过这位作曲家的手,化作那动人心弦的乐符流传至今。

美丽的莱茵河也是音乐家们偏爱的主题.舒曼的第三交响曲的标题是《莱茵》,舒曼是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城完成此曲的.莱茵的风光,莱茵地区的民间传说,給舒曼以极大感染,促使他写出了充满莱茵河传奇色彩的《莱茵》之曲。

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由自己的河流引发出的音乐作品.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 (1824—1884) 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之第二首写的便是家乡的河流--伏尔塔瓦河.这是条小小的支流,最后汇入易北河中.它的名称其他国家的人并不熟悉,但对斯美塔那来说,伏尔塔瓦河哺育了他,也孕育了他的音乐作品.斯美塔那这套曲由六首交响诗组成,其中五首与捷克自然景物有关,除了伏尔塔瓦河,有波希米亚的平原与森林,有布拉格附近的布兰尼克山,还有捷克的古城堡和古代城市。

关于河流的音乐有着各种风格,现代英国作曲家兰伯特 (1905—1951) 作的《格兰德河》一曲,將爵士乐风味和古典音乐相融合.乐队编制不用木管,而采用爵士乐中的打击乐器,并將女低音独唱、合唱、钢琴与乐队合奏结合在一起。

俄罗斯的著名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则把自然与人结合了起来.让自然流淌的河水作为历史的见证,诉说人民的苦难、希望与欢乐的憧憬。

水流千里归大海,大海无边无际,大海里的波涛翻滚都給人无穷的乐思.德彪西题为《大海》的交响诗以他独特的印象派风格,描述了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上风光,海上那浪花的游戏和风与海的对话.现代英国作曲家伏昂·威廉斯 (1872—1958) 则借助美国诗人惠特曼关于大海的诗篇写了《大海交响曲》,不仅描绘了那翻滚的《海浪》 (第三乐章) ,那《海与船的歌》 (第一乐章) ,还写了人在《夜中海滨独步》 (第二乐章) ,和海上的《探险家》 (第四乐章) 。

大約是由于英国紧靠海的缘故,所以海对英国作曲家有特殊的感染力,一位叫埃尔加的作曲家还用音符为海绘出了一幅幅"海景图".这以《海景图》为题的音乐作品,是包括五首歌曲的声乐套曲,在埃尔加笔下,大海是宁静的.这里有"安睡的海洋" (第一首) ,有"生长珊瑚的地方" (第四首) ,有宁静的"海上安息日之晨" (第三首) ,以及"游泳者" (第五首) 。

山与水紧相连,水借山势而一泻千里,山则因水色而更显得明秀,所以中国的古曲"高山"、"流水"连成一曲.西方作曲家则有不少专门写山的作品.这里的山有仙女们聚集的仙山,如英国作曲家巴克斯的《在仙山中》,也有现实中险峻的山峰,如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诗.施特劳斯的这首作品描写了登山者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情境,有"夜间"、"高攀"、"险境"、"山巅"等十二个段落,还大量应用了不协合音,并使用了模拟风声和窗鸣的音响,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近代法国作曲家玛蒂侬 (1910—1976) 亲登阿尔卑斯山顶,写下了以《山顶》为标题的第四交响曲,卷首还有这样的诗句: "奋力登高山,遑遑何所寻?宇宙先驱者,但求遇神圣.世事多忙碌,安得此纯真! "这诗句充分表达了音乐家希望复归大自然的心情.山有不同的风貌,写山之曲也有不同的风格.美国作曲家格罗菲 (1892—1972) 以交响组曲的形式写了《大峡谷》这游记音乐,描写了清晨太阳照射在峡谷的悬崖断壁间的奇景: 阳光在荒漠上辉映出变化不定的色彩,山谷中有崎岖的荒径,驴子在荒径上踽踽前进; 太阳落山,晚霞辉映,突然间电光闪闪大雨倾盆; 最后雨住云消; 托出明月,皎皎清光照耀美丽的峡谷.法国作曲家丹弟 (1851—1931) 则以交响诗形式描绘了《夏日山中》.乐曲是根据法国作家庞普路纳的散文诗写成的,描绘了夏日山中的清晨、中午和黄昏的景色.无独有偶,求斯特与山有关的作品《山中所闻》也是交响诗,其构思同样是根据文学作品--雨果的诗,这诗反映了雨果面对自然界的凝思.中国作曲家则用自己的独特风格在音画《黔岭素描》中描绘出中国的山色,中国作曲家的"民族音乐之笔",描绘出贵州特有的石骨嶙峋、暗河与熔洞相伴的地貌 (地质学中称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 。

下页:音乐中的花草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