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孑农词)
刘雪庵
[作者简介]
刘雪庵 (1905—)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四川铜梁人,出生于一户平民家庭.受其兄影响,自幼爱好音乐,喜唱昆曲.早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过钢琴、小提琴及作曲.1930 年来到上海,考进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本科师范组,跟肖友梅、黄自学习作曲、和声学,1936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曾从事电影音乐创作、救亡歌咏运动等.四十年代后,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先后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及系主任等职.曲《飘零的落花》、《春城洛城闻笛》、《长城谣》、《追寻》、《红豆词》以及《流亡三部曲》中之《离家》 (之二) 、《上前线》 (之三) 等;钢琴作品有《中国组曲》、《飞雁》等。
潘孑农 (1909— ) 戏剧家.浙江吴兴人.三十年代从事话剧和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工作.电影作品先后有《弹性女儿》、《花开花落》、《街头巷尾》、《大户人家》等.各片的主题歌与插曲,大部分均与刘雪庵合作.1937 年曾以东北流亡老京剧艺人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为题材,为上海艺华影片公司编导《关山万里》一片,《长城谣》即系该片的主题歌。
[欣赏提示]
《长城谣》作于1937 年抗战初期,原为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沪战爆发,影片未能拍成,但此歌却作为一首抗战歌曲风行于全国各地。
这首独唱曲的旋法和结构与中国传统民歌有着类似的特色: 旋律质朴自然,容易上口,曲调建立在五声音阶F 宫调式上,听起来亲切、优美;节奏平稳,无大变化,基本节奏型为□ (见下例□处) ,这一节奏型的反复出现,使歌曲具有较浓的叙事性;结构简练而规整,全曲可分四个乐句,每乐句包括歌词两句,其关系可视为“起” (见下例□处) 、“承” (见下例□处) 、“转” (见下例□处) 、“合” (见下例□处) .其中除第三句曲调变化较大外,其余三个乐句的曲调基本相同,仅句尾稍有变化 (对照下例□处) :
□
由于这首歌曲具有上述旋律、节奏及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使之能在抗战时期广为流传,倾述了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难,从而激发起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