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后,在我国南北大城市中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民乐演奏的各类社团,较重要的有"天韵社"、"国乐研究社" (1919) 、"大同乐会" (1920) 、"霄霏国乐会" (1925) 、"云和乐会" (1929) 、"今虞琴社" (1934) 、"上海国乐研究会" (1941) 等.他们在对传统乐曲的整理、研究、改编和民乐曲谱的刊行,以及对民族乐器的改革和制造等方面,都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演出和灌制唱片等活动.如"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曾將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他们还改编演奏了大型民乐合奏曲《国民大乐》.这些社团团结了一些民乐的名家,也培养了一批新的演奏者.但是,这些社团同当时新文化运动关系疏远,艺术观点倾向保守。
民族器乐活动在民间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但绝大多数民乐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在道教、佛教徒中有一些人擅长民乐.以后被"挖掘"出的无锡艺人华彦钧 (又名瞎子阿炳) 和河北艺人杨元亨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华彦钧在二胡、琵琶演奏上有相当造诣,今留存有解放后为其录制的六首独奏曲,其中包括二胡曲《二泉映月》 (杨荫浏取名) 、《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等.杨元亨在管子、唢呐演奏上享有盛名.他所经常演奏的曲目在解放后才得以整理出版和灌制唱片.其作品《放驴》、《拿天鹅》.《小二番》为人熟悉.广东音乐作为新型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初期著名艺人严老烈、何柳堂等人曾为之整理改编不少传统曲目.五四后吕文成、易剑泉等人组织"素社"、"广东省国乐研究会"等社团,创编大量富广东地方特色的民乐合奏曲,如《鸟投林》、《步步高》、《华胄英雄》、《平湖秋月》等,在城市市民音乐生活中有相当大的影响.30 年代后,广东音乐受到商业化"歌舞音乐"的影响,加进电吉他、萨克管等乐器,产生有不少肤浅庸俗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