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唱片世界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柴科夫斯基的绝笔与死因
类别:影音娱乐 作者: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 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许多作品流传至今仍盛演不衰.作于1893 年的《b 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更被认为是其精典中的精典,因为柴科夫斯基不仅“把整个的心灵都融进了这部交响曲”之中,而且这首作品还成为了柴科夫斯基的绝笔之作。

柴科夫斯基于1893 年的9 月间完成了第六交响曲的全部创作,10 月28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举行了首演.就在首演之后不久,柴科夫斯基便突患重病,于11 月6 日与世长辞。

关于柴科夫斯基的死因,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是沿用这样的一个说法: 1893 年的冬季,彼得堡正到处流传着霍乱,柴科夫斯基在10 月28 日指挥完第六交响曲的首演后由于口渴难奈,遂喝了没有煮沸的、不洁净的水,因此染上霍乱遂于9 天之后去世…….这种传统的解释在音乐史上一直被沿用了近90 年。

1986 年,英国的著名音乐学家大卫·布朗就柴科夫斯基的死因提出了新的质疑和解释.他认为柴科夫斯基的真正死因并不是因为身染霍乱而是自杀.布朗一语惊天,在音乐界引起很大轰动,遂后他就这一说法便开始在BBC的广播专栏节目中公开披露了他研究大量资料所得出结论的若干细节。

1893 年的秋天,俄国贵族斯丹波克-佛莫公爵请当时沙俄宫廷中的高级文官尼古拉·杰考毕把一封揭露柴科夫斯基与其侄儿搞同性恋的控告信转呈给沙皇亚历山大,由于杰考毕和柴科夫斯基曾是早年法律专科学校的同学,遂担心这一丑闻一旦败露,不仅会让作曲家名誉扫地,而且还有可能使他流放西伯利亚并失去公民权,与此同时也会玷污了母校的荣誉.于是杰考毕便于10 月31 日,(即第六交响曲首演后的第3 天) 邀集了6 名柴科夫斯基当年在法律专科学校读书时的老同学,在杰考毕家中的书房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名誉法庭.在这个法庭上他们对作曲家进行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秘密审判,最后法庭决定宣判让柴科夫斯基以自杀而死的方式来保全和换取自己的名誉.为了掩盖丑闻,在柴科夫斯基死后他们将以作曲家得了不治之症为由在彼得堡散布.由于当时秘密法庭是设在杰考毕家的书房,所以杰考毕的妻子曾不时地和断续地听到由书房中所传出的部分谈话内容.事后当其妻向杰考毕提及此事时,杰考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实情向她全部吐露,但是他要求妻子一定要严守机密.1902 年杰考毕去世.1913 年杰考毕的妻子也年事已高,这时她考虑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无论如何她是无权将这位俄国著名的大作曲家的死因秘密带入坟墓里去的,于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他便将这段隐情讲述给了当时还很年轻但酷爱历史并嗜好搜集彼得堡法律学校及其校友情况的博物馆管理员亚历山大·弗伊托夫.1966 年,女音乐学家奥勒娃到列宁格勒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向上了年纪的弗伊托夫询问有关格林卡的一些历史情况时,无意间谈起了柴科夫斯基的死,从而她便由弗伊托夫那里获得了有关作曲家真实死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此后奥勒娃又经过了多方的深入调察与研究不仅证实了弗伊托夫谈话内容的可靠性,同时她还获得了更进一步的结果: 开庭后的第二天早晨法律专科学校的校友奥古斯特·戈克为柴科夫斯基送去了砒霜.第三天早晨作曲家病倒了,又过了三天,柴科夫斯基便与世长辞了。

1978 年,奥勒娃以通信的方式将弗伊托夫的谈话记录和其它一些资料寄给了布朗.数年后,布朗便在BBC 的广播中披露了这件事.虽然有人曾极力反对这一说法,但事实上就柴科夫斯基去世之时的一些做法却又实在是让人难解疑团.譬如: 既然柴科夫斯基是死于恶性传染病“霍乱”,那么按照当时的规定就应当立即封棺殡葬,但事实上却是柴科夫斯基的遗体却被长时间地停留在寓所开棺供人瞻仰和祭奠.另外与柴科夫斯基同时代的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也对此心生疑窦,他在自己的传记中曾这样写道: “假如柴科夫斯基真的是死于霍乱,那么当时的许多做法就是够奇怪的了”,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当时,有关柴科夫斯基的突然死亡也曾引起了许多人的狐疑.再者,众所周知柴科夫斯基实际上是一位疑心病患者,平时只要稍有一丁点儿的生病预兆,他都总是会提早去看医生的.但这一次却极为的反常,尽管病情在不断地恶化,但他却一整天都不让弟弟莫代斯去请医生,只是到了晚上,也许是柴科夫斯基自知中毒已无法挽回之时,这才勉强同意就医。

虽然柴科夫斯基去世已经100 多年了,但近期有关他死因的争论却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尽管今天有些观点还需要去进一步地论证.但具有权威性的《新格罗夫音乐词典》却直言不讳地宣称: “柴科夫斯基的自杀毋庸置疑”,“几乎可以肯定他是服砒霜而死”,“有关死于霍乱的故事纯属是人为捏造的”。

下页:音乐剧《悲惨世界》公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