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1903 年出生于梯比利斯的一个工人家庭里.由于梯比利斯独特的地理位置,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在该地交汇,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民间曲调到处传唱,因此梯比利斯就具有独特的艺术氛围.于此种种,对于童年从未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哈恰图良日后的音乐趣味和创作风格,也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哈恰图良一生创作有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尤以舞剧《加雅涅》、《斯巴达克斯》、第二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等最为著名.同时,他还写有多首艺术歌曲,并为戏剧及电影创作配乐,1978 年哈恰图良在莫斯科逝世。
哈恰图良的创作风格继承和发扬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统,同时又在部分作品中糅进了印象派的一些表现手法.由于哈恰图良祖籍是亚美尼亚,所以亚美尼亚民间音乐的影响就几乎表现在他的全部作品之中。
《加雅涅》是哈恰图良于1941 年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这部舞剧的音乐是哈恰图良创作艺术的高峰之作.全剧音乐旋律的处理,既轻松明快,又热情奔放,充满了浓郁的亚美尼亚地方色彩.此后,哈恰图良又将其中的13段音乐改编成为交响组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DECCA 唱片公司出品的这张CD (425619—2) ,除《加雅涅》组曲外,还另收录了哈恰图良著名的第二交响曲,并全部是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演奏的.这是一张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均非常高的珍品名片。
广大音乐爱好者都非常熟悉的《马刀舞曲》是这部舞剧里描写亚美尼亚人骠悍性格的一段舞蹈音乐.它是以D 大调、4/4 节拍、急板的方式用带反复的单三部曲式写成的.《马刀舞曲》以它活泼的旋律,东方的情调,深受听众们的喜爱,所以还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演奏,广为流传。
由作曲家哈恰图良本人所诠释的《马刀舞曲》,如果仔细聆赏的话,将会听到一些在别的版本中所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它会带给您一种全新的感受.因为,通常所听到的这首马刀舞曲的演奏经常是热烈的、急速的、一带而过的喧嚣.由于这首乐曲本身就很短小,再加上一些指挥片面性的理解,只注重外在的气氛表现,过份强调热烈狂放的直观感受,因此演奏之后最多留给听众的也只是一种过眼烟云的感觉.但欣赏哈恰图良自己指挥的《马刀舞曲》时,则有着很大的不同,他首先是把速度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不快不慢,不温不火,固定的节奏音型和带切分音急剧节奏变换的复杂结合,多节奏效应的运用,乐队各声部的交替呼应,打击乐器力度的合理控制,和声织体的强调,不仅使人们听清了横向的旋律,同时也感受到了纵向的和声效果,这些细节上的处理都使得哈恰图良的音乐显示出了少有的内在张力和紧张度,从而也极大地丰富了该曲的表现力。
哈恰图良的音乐素来主题宏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形象的诗意性.他在创作手法的运用上非常注意汲取世界艺术的诸多宝贵经验,因而他的作品常是主题突出、旋律优美,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哈恰图良的许多旋律,甚至是抒情旋律,都显得欢快、热情、奔放无羁,《加雅涅》组曲中的另一首音乐《亚琛的苏醒与舞蹈》则更能使人感受到哈恰图良音乐旋律的美妙和渴望爱情的青春涌动。
哈恰图良不仅是一位旋律大师,同时也还是一位杰出的管弦乐配器色彩大师,他的配器手法绚丽多彩,眩人耳目,最大能量地调动管弦乐队的表现力,配器色调鲜明动人.在欣赏《莱斯芬卡》舞曲时,请您注意倾听一下左声道鼓声的变化,这段《莱斯芬卡舞曲》,鼓是从头敲到尾,在近三分钟的时间里,鼓一直是做为表现乐曲情绪和丰富色彩的主奏乐器,鼓的音色极具质感,而鼓的敲击手法又是变幻无穷,出神入画。
欣赏哈恰图良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演奏诠释自己的作品,听者可以对哈恰图良在节奏、旋律以及配器色彩方面的天赋有所领悟,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什么是纯正的“原汁原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