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经典唱片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柴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
类别:影音娱乐 作者:

贝多芬

威灵顿的胜利

多拉第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

Mercury 434360-2

这张CD 发烧友俗称“真枪真炮”,因为《1812 年序曲》中的炮声,当真是用一门保存在西点军校的1775 年青铜加农炮打响,录音后混合乐队音响制作出来。

1812 年是俄国遭受拿破仑大军的入侵,民族危亡的关头.柴氏这首音乐会序曲以粗犷而明快的叙事笔调,逐次表现了战争的激烈、俄方将士的英勇以及战壕中士兵们的思乡之情.这场战争以法军从莫斯科的溃败而告终,于是乐曲的结尾响起欢庆胜利的钟声和礼炮,一度嚣张的《马赛曲》让位于沙俄国歌。

柴氏另一首意境浅近而效果迷人的管弦乐杰作是《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初,作者在罗马亲眼目睹了狂欢节的盛况,颇受大街上流行的种种意大利曲调之蛊惑,信手拈来,写成这首风光旖旎、五彩缤纷的曲子。

和柴氏《1812 年》相仿,贝多芬也曾写过一首描写拿破仑战争的《威灵顿的胜利》,其中也有军鼓和枪炮,以及那时刚发明的节拍器.不过这是在西班牙战场,由威灵顿统率英军大败拿破仑,因此曲中出现的是英国国歌.由于贝多芬被奉为乐圣,人们认为他不该写这样的音乐,仿佛这是他的污点.不过,如今的爱乐者已经不那么迂腐,慢慢开始学会欣赏它了。

咱们中国的爱乐者,还特别喜欢讨论“老柴”.如果是这样的一些话题,讨论起来我倒也觉得蛮有意思的: 什么是俄罗斯风格? 柴氏作品有很多民族性吗? 他是多愁善感的? 还是强悍有力的? 内向的性格是不是也会动辄嚣张一下? 生命的悲剧可不可以用自信的力量来作出表达? ……

这些问题其实都包含在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里了,而且长处和缺陷是同样的鲜明.情调是西欧的,手法却是俄罗斯式的笨拙的重复;过分夸张的表情幅度不免显得粗野、鄙俗,但这种表情方式对于他的心灵创伤而论,又是那么自然、率真;太多的旋律造成作品的奢华和散漫,然而优美歌唱令我们听来心荡神驰。

但不管怎么说,柴氏此曲,肯定是有史以来演奏最频繁,而我们也听得最多的钢琴协奏曲之一,这一点是绝对没错的。

半个世纪以来,RCA 的霍洛维茨/托斯卡尼尼版一直被认为是此曲演绎的典范.它的速度很快,推进力强劲.但40 年代的录音,钢琴音响还可以接受,乐队效果就很差了.演录平衡下来,当以范·克莱本/康德拉辛版 (RCA5912-2-RC) 、里赫特/卡拉扬版 (DG419068-2) 和阿格丽姬/迪图瓦版 (DG 415062-2) ,这几种得分多些。

下页:萨蒂-钢琴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