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 彩色片
摄制: 台湾
编剧: 张永祥
导演: 李行
摄影: 陈坤厚
演员: 林凤娇 (饰钟平妹) 秦汉 (饰钟理和) 郑傅文 (饰钟立民)
〖电影简介〗
银幕上一列火车在辽阔的原野奔驰,火车上钟理和回忆: 钟理和的父亲来自厂东梅县,在屏东美浓的笠山置一农场,钟理和爱上农场里同是客家人同姓又小他6 岁的钟平妹,按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不能成婚.钟理和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离家出走,到沈阳就读于满洲自动车学校,学习谋生的技能.两年后,他回到台湾,带着平妹私奔,他母亲托妹妹给他一笔钱,表达母亲的支持和关怀。
钟理和夫妇千里迢迢从台湾来到奉天沈阳以后,先做了一阵子出租车司机.平妹理家,他们住在一家大杂院,三教九流,龙蛇杂处,邻居相处和睦.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东北,乘出租汽车的都是日伪达官贵人或日本人,钟理和放走在车上哭泣的妓女,又把日本嫖客和鸨母赶下车.后来决定辞职不干,专事写作.不久他们的长子铁民出世,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非常困苦.二哥理康托人给他寄来旧大衣和100 元钱.有个汉奸“二鬼子”——保安大队长听说理和会日本话,介绍他给日本人当翻译,出自民族的自尊心,理和说: “不错,我是会讲日本话,但是我绝不会靠日本话来赚钱.”一口拒绝了这份高薪的日本翻译工作.就这样,他们在东北挨了4 年,起先靠典当,后来完全靠平妹做折鞋盒手工和邻居帮助维生.理和的二哥钟理康捎信劝他们迁居北平。
在北平,他们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平妹理店,理和继续写作.终于,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夹竹桃》在北平出版了.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二哥又来到北平,兄弟商量结果,由做弟弟的理和先回台湾看看.已经离家6 年的钟理和带着妻儿风尘仆仆回到台湾美浓故居,父亲已故,母亲已垂垂老矣,小妹抱着婴儿来探望,眉宇间不断闪现着浓浓的惆怅和哀愁.因家境大不如前,理和先在屏东内埔中学当短期教员,教北京话.因咯血病倒,只好回美浓老家休养,由平妹出外打工挣钱养家。
入冬,钟理和病情加剧,只得送台北疗养院治疗.平妹背着稚龄的小孩,牵着大儿子,送坐在轿上的理和,俩人不胜依依.理和在住院期间,平妹到医院探望,此时家里能卖的都卖光了,但还要锯掉肋骨动肺部手术,才有生存的希望,平妹叫他安心治病,钱另外设法.理和手术前遗留给平妹的遗书,凄凉悱恻,叫人心酸.理和虽然死里逃生,避过劫难,可是 3 年里产业卖尽当光,回到家里只能过着半疗养、半写作的生活,从此家计完全由平妹一人独撑,从事粗重的劳动,挑砖头,挑香蕉,甚至不得不去盗林扛木头卖钱。
理和不停地写,报章杂志不停地退稿.为了生活撂下写作,养鸡喂鸭聊补家计,理和叫次子立民将锯子还给别人,立民只将锯子让别的小孩还给物主,掉失,被理和鞭打一顿,立民去买米糠劳累过度,重病不治去世,理和自疚,悲痛不已.邻里劝慰他说: “汗水流进田里,一定会长出稻子来.”写作是理和的理想,也是他的本分.理和咯着血强打精神笔耕,平妹默默地做工.前后经过11 年,钟理和的《笠山农场》终于获得《联合报》副刊主编女作家林海音的支持,获得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小说二等奖 (头奖空缺) .一天,理和写作至深夜,平妹劝他早睡,理和了无睡意,夫妇出外漫步在溪边小路,理和对平妹说,当初不该让平妹跟她私奔,平妹说有两次好让她担心: 一次是怕钟理和到奉天两年不回来接她;一次是送理和到台北治病怕从此见不到他回来.不幸此时钟理和的肺病已到晚期,走到生命的最后历程,铁民拿着报社寄的稿费向理和报喜,进屋只见理和伏在桌上,是在修改中篇小说《雨》的时候,咯血,惨然而逝,时年仅45 岁.台湾文学界称钟理和是“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他的精神,也正是中华儿女高风傲骨的气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