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早期的电影叫做“伟大的哑巴”.因为它不能说话.最初的表演大师们只能靠眉目传情,靠他们绝妙的演技来表现影片的故事,传达角色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偶尔也还可以看到这种最早的“默片”.卓别林等伟大演员尽管有炉火纯青的演技,但是,不能说话的影片,总叫人感到遗憾!
本世纪初,美国技师利·德雷斯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为什么不能把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和电影结合起来,给哑巴们装上一条“声带”? 他苦苦思索,最后决定把声波录制在胶片的边缘上.人物终于和他们的声音结合到了一起.可是,他的发明并没有引起当时电影界的注意。
直到1926 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在财政上陷入困境,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时,他们才想到了有声电影.他们没有应用利·德雷斯特的发明,而是采用了当时的贝尔电话研究所发明的一种有声系统.1927 年底,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终于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电影的默片时代从此宣告结束了。
《爵士歌王》的主角,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著名歌星奥尔·尼尔森.他的形象和歌声同时出现在剧场中,立刻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观众.其他的电影公司也立即行动起来,竞相采用有声系统.这时候,德雷斯特的发明才显出了它的价值。
两年以后,《爵士歌王》首次在纽约上映.那时正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失业大军急剧膨胀,可是电影业却似闲庭信步,依然发展得有声有色,这不能不归功于有声电影的发明。
在让电影“开口”的同时,发明家们还在进行着给电影“着色”的研究.在19 世纪末,当人们刚发明黑白电影后,就有人想到创造彩色电影.1896年,便出现了最早的彩色电影,当时,人们想用照片着色的办法,用人工在电影拷贝上着颜色.人们拿着画笔,在影片上一张一张地用手工上颜色,可是,无声电影每秒钟有16 格画面,这么一格一格地着色,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着色的效果也不好.这种做法只适合于一些少量发行的短片,或者只在黑白电影中的某些场景应用彩色,或者只在某些景物中应用彩色。
随着影片长度和拷贝发行数量的增加,人工着色的方法变得越来越不实际,于是人们开始研究机械着色的方法.20 世纪初,百代·费瑞里斯成功地设计了一种机械着色法,取名为“百代色”系统.应用这种方法,可根据需要制作和使用6 种颜色的模片,从而可制出颜色丰富的电影拷贝.这种方法在商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人工着色和机械着色方法被人们进一步简化,人们将整部影片或一些场景全部作成一种颜色,从而产生一种情调或气氛,受到人们的欢迎.这种方法在商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终于促使生产胶片的制造商想办法去生产各种有色片基的黑白正片.在20 年代初期,许多美国影片都有一些场景采用的是带色的正片,但到了胶片上有光学声带之后,这些着色片基就不能用了。
1897 年,人们试制了第一部彩色影片.这部彩色影片的拍摄、放映速度比黑白无声片高2 倍,即每秒放映48 格画面.拍摄时在镜头前装了一只旋转遮光器,上有三块滤色境——红、绿、蓝色,每秒钟内每色各拍16 格.放映时,在放映机的旋转遮光镜前也加了三块滤色镜,结果在屏幕上便出现了拍摄时景物的彩色.但是这种方法还不成熟,不能普遍推广,由于拍摄时红、绿、蓝三种颜色每秒钟要各拍16 格,同时每16 格又要换一块滤色镜,使得摄影机的构造非常复杂,胶片也比较浪费,最主要的是它并非是真正三原色合成,而只是黑白片加上三块滤色镜,所以放映出来的影像上总像是蒙上一层灰色的罩影似的,没有真正做到还原彩色。
在彩色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曾相继出现了以下4 种类型的加色法:
(1) 交替滤光法.即使用滤光片转盘和一条胶片交替产生和放映两色或三色的分色画面;
(2) 分光记录同时混合法.即用特殊的光学系统在1-3 条胶片上产生标准幅面或小幅面的分色画面,放映时将相应的分色影像同时投影,混合成彩色画面;
(3) 柱镜法.即在片基上制出微柱形表面,并使用特殊滤光片;
(4) 彩屏法.即通过红、绿、蓝三原色镶嵌而成的彩屏形成分色影像。
由于加色法的放映,需要更多的光,而且往往需要特殊而又复杂的放映设备和摄影设备 (彩屏法除外) ,因此一般说来,加色法彩色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率很低。
到了20 世纪初,人们又把“三色加色法”简化,去掉一色,变成“双色加色法”,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做到,但是这种做法,彩色还原更差了。
1906 年,有人试用彩色印刷原理,即印染法.但印染法比较复杂,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只是到了30 年代才开始走入全盛时期.虽然印染法工艺比较复杂,但拷贝片颜色鲜艳,色牢度好,数十年不褪色.且拷贝发行量大时可使成本降低,故在电影兴旺的30 年代至50 年代,染印彩色片一度独霸影坛。
在1910 年后,人们开始试制彩色胶片,经过20 年的努力,才在1930年左右制成多层彩色胶片.接着又经过10 年的使用、改进,到了1940 年,彩色影片才普遍起来,终于使银幕变得色彩缤纷。
现在以胶片为媒体的彩色电影,基本上都是以内偶法多层彩色片的形式制作的.曾经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印染法,因大部分电影发行拷贝数量有限,现已很少使用.与此相反,以磁带等非胶片为媒体出现的电影则日趋活跃.这种现象表明,电影已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