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世界电影史话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剪裁有术——剪辑师
类别:影音娱乐 专题:

在电影里,画面是最小的单位,它指摄影机的马达从开始到停止,不间断地拍摄下的一段画面.有时这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但有时多个画面才组成一个镜头,这也是运动摄影的结果.一系列在时空上相对统一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组成一个场景或场面,再由若干场景组成影片的一个段落。

像文章一样,影片是靠段落和段落有机组合而成的.而电影的“标点符号”,就是“切”、“淡”、“化”、“划”等组接技巧。

“切”的手法简单明了,由最原始的胶片粘接技法发展而来,如拍一个球员参加足球赛,先拍他系紧鞋带,马上接他脚点足球准备起脚攻球.以他系鞋带的动作作为剪接点,迅速转换成比赛的时空关系,一个镜头的切出接以另一个镜头的切入,表达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意念。

若说“切”显得很急促,“淡”则显得从容.“淡”这种效果,最早是在拍摄时把摄影机上的遮光器逐渐打开或关上造成的,后来有所改变,在洗印时制成.它的特点是画面缓慢地出现或隐退,呈现出一种慢节奏,传达出抒情意味。

“化”又叫“溶”,是由一个镜头的末尾“化出”,接另一个镜头的开端“化入”造成的.这种剪接手法,特别适合表现幻觉、想象和回忆.如一个球员正在解开鞋带,化入他用脚点足球,准备攻门的场面,就使观众感觉他是在回忆一场足球比赛的情境。

“划”给观众的感觉又有不同.它有点像翻阅画册,一页画面慢慢揭起(即“划”出) ,下页画面同时出现 (即“划”入) ,并且越来越大,直至完全替代上一页画面.“划”的形式还有许多种,它适用于表现一种快节奏的紧张气氛。

上面叙述的一切电影表现手法,最终都要统一归纳入蒙太奇——即电影的组接规则之中。

谁是“蒙太奇”的执牛耳者呢? 毋庸讳言,是电影剪辑师.剪辑,也是编辑的意思,它借自法文建筑学上的名词,意即装配、组合.中文直译为“蒙太奇”.早期的电影导演是亲自做镜头剪辑工作的.有声电影出现后,由于电影摄制技术和艺术创作上的进步,剪辑才从导演工作中完全分离出来.剪辑蒙太奇对导演蒙太奇理论和语言的建立、成熟、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电影艺术创作过程包含了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学剧本创作阶段,用文字写出视觉、听觉的形象.第二阶段是导演拍摄阶段,将文学形象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用摄影机、录音机将影像和声音分别摄、录在胶片上.第三阶段,导演和剪辑师将拍摄出来的一系列镜头创造性地重新组接成完整的影片,即剪辑阶段,又叫“影片制作后期”.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是首次把他以前的蒙太奇剪接术加以综合利用和再创造的人.如用近景、特写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有选择地变换镜头角度以及利用短镜头的快切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等等.导演通晓剪辑术,就会在拍摄时考虑到剪辑时的要求,使之有利于后期制作的分切、交叉,也就会指导和帮助剪辑师选择出恰当、准确表现时空和视听关系的剪接点,寻找出这一部影片独特的内在、外在节奏。

自然万物,大如四季交替,小至人的呼吸,无不有自己的运动节奏.一部影片的内在节奏是指由故事情节结构决定的,外在节奏则是依靠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连接 (将不同的内容、角度、景别、构图的镜头连接在一起) 而产生的.剪辑师可以通过剪接技巧人为地加快或放慢节奏,他可以使图像和对话交错有致地、按照音乐所提供的线索和速度,展现给观众,使银幕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冲击力。

剪辑师坐在剪辑台前,面对的常常是几千尺胶片,他需要从事大量、具体的画面剪辑和声带剪辑工作.画面剪辑即按照最富有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要根据剧情的发展逻辑和总体节奏要求,与导演商量着进行镜头、场次的组接和调整,甚至建议进行一些必要的删除。

声带剪辑,因声带胶片的录音方式分先期、同期、后期3 种,而在工艺上有所不同.一部影片如采用先期录音,其声带大都是完整的段落,剪辑必须严格遵循声音的节奏进行.如果采用同期录音,剪辑则要保证声画在形象和情绪上的绝对吻合,要求声音的完全真实性.后期配音剪辑,在制片上用得较多,它要求配合初剪好的电影画面分别录制语言 (对白、旁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 、音乐、音响效果,然后将这些声音素材和画面互相对照,进行细剪.上述这些,都要求剪辑师对影片的剧本、导演的创作意图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要求他事先提出自己的剪辑构想.像编剧、导演和摄影师一样,剪辑师也是影片的主要创作者。

下页:移天缩地在君怀——美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