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有一计, 叫假痴不癫, 指的是表面糊涂, 心里清楚, 以假痴麻痹敌人, 反守为攻, 克敌制胜。
在论辩中, 有时面对谬论, 可假装糊涂, 假装没有听懂对方的话的本意, 顺着他的话, 引出显然荒谬的结论, 并进行辛辣的讽刺, 从而获得很好的反驳效果。
例如, 在西方某国的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 许多旅客正排队购买机票, 秩序井然.忽然一个衣着笔挺的绅士, 手柱“司的克”, 挤到最前面, 粗暴地指责售票员效率太低, 耽误了他的时间.他唾沫四溅地大声嚷道: “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边说边用手指着售票员, 摆出一副唯我独尊, 不可一世的架势。
售票员平静地转过脸去, 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 “这位先生需要咱们帮助回忆, 他有些健忘, 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售票员又向排队买票的旅客问道: “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 他已经忘掉了自己是谁了.”
这些话引起人们的一阵哄笑.笑声中, 那位绅士羞得脸通红, 只得悻悻地回到后面, 依次排队。
这位售票员使用的技巧就是“假痴不癫”法。
那绅士说话的原意, 人们是清楚的, 他是在炫耀自己的身份, 妄图以此压服售票员, 但售票员偏偏假装听不懂他的话, 偏偏从他问话的字面来理解, 引出两句使众人发笑、让绅土极为狼狈的话来。
1945 年的波茨坦会议中, 美国总统杜鲁门向斯大林暗示美国已制成了原子弹, 可是斯大林却毫无反应.许多人事后回忆说斯大林似乎有点聋。
事实上, 斯大林听得一清二楚.会后他对莫洛托夫说: “应该加快我们的工作进度.”
这说明斯大林是在用“假痴不癫”法来对付对方.装聋回避对方的问题, 掩盖自己的行动。
假痴不癫, 还包括装醉, 以“醉态”掩护, 以“醉话”出击。
1936 年, 正值抗战之际, 蒋介石派他的侍从晏道纲到“东北军”任参谋长, 实际上是当“临军”, 督促“剿共”.他俨然以蒋的化身自居, 趾高气扬。
为此, 东北军将领深为不满, 但又敢怒不敢言。
在一次宴会上, 正当大家举杯畅饮之际, 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王明哲连吐两口酒, 把洒杯往身后一掷, 前仰后合, 一副醉态, 推开搀扶他的人, 醉醺醺地发表起演说来:
“不要拉我, 让我讲几句……我们的老家在东北, 被日本鬼子占了! 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 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 这次又到西北, 辗转数万里, 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的愿望! ……谁想, 到陕西打仗, 损失得不到补充, 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 阵亡的遗族, 流落西安, 一点救济办法都没有……张副司令 (张学良) 的处境更让人伤心, 他每月的收支费才10 万元, 还赶不上胡宗南师长……真令人伤悲呵…….”说着嚎啕大哭, 泪流满面。
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悲痛, 而晏道纲坐在席位上极其尴尬。
回家路上, 王明哲问随从: “你看我这出戏演得怎样? ”随从这才恍然大悟, 明白了他的用心。
原来, 王明哲根本没有醉, 他是借耍酒疯, 说话给晏道纲听的.他把东北军想的打回老家的心里话, 把对蒋介石的不满, 发泄出来.而这些话, 是绝不敢公开散布的.然而在“醉酒”中说出来, 对方也无可奈何.可见, 这种借酒态说真话的“假痴不癫”法, 不愧是一种特殊、机智的论辩方法.要注意, 戏要做得像, 露了马脚就会弄巧成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