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伶牙利嘴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哑口无言的多九公
类别:文学故事 来源:

书生唐敖陪他姐夫、商人林之洋作一次海上漫游.姐夫打算到遥远的国家去做生意.陪伴他们的还有一位年已八十、身体硬朗、受过教育的舵手多九公。

一日, 他们来到黑齿国, 在林之洋外出做生意时, 唐敖和多九公就在都城的街上闲逛.他们走进一条小巷.看见在一扇门上, 写有“女学塾”三个大字.这时, 一位老人从里走了出来, 他见是两个异邦人, 便请他们进去喝茶.这对求知欲很强的唐敖来说是机不可失。

客人走进女学塾的内屋, 只见有两个年龄在大约14 岁左右的女学生, 长着黑脸、赤眉和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她们一个穿红, 一个穿紫.这时茶端上来了.老先生对女弟子说: “今日难得两位大贤到此, 你们平日所读书内, 如有什么不明二处, 何不请教? 长长见识, 岂不更好? ”

多九公说: “老夫于学问一道, 虽未十分精通, 但粗枝大叶, 也略知一二.”

穿紫衣的女子微微一欠身说: “婢子僻处海隅, 赋性既钝, 兼少闻见, 何敢冒昧请教! ”

多九公暗自忖思: “据这女子言谈倒也不俗.看来书是读过几年的, 可惜是个幼年女流, 不知可有一二可谈之处? 也许我该先用话引她一引, 作些试探.只要她略通文墨, 那就可以慢慢谈来.”因此, 他说: “才女请坐, 休得过谦.才女有何下问, 请道其祥.倘有所知, 无不尽言.”

这时, 唐敖也提高了嗓门说: “我们都是丢了书本, 荒疏多年, 诚恐下问, 见识不到, 尚望指教! ”

但谁也没有料到, 两位女子的知识竟如此渊博.她们仿佛无所不知.从她们的两片薄唇间, 滚出了滔滔不绝的话语, 一发而不可收.面对两人的伶牙俐齿, 多九公本想进行反驳, 但她们不露一丝破绽, 多九公总也不得入手.这时他就想: 大约随常的经书也难她不住.我闻, 外国向无《易经》, 何不以此难她一难。

想罢, 多九公转向姑娘们说: “老夫闻《易经》一书外邦见者甚少.贵处人文极盛, 兼之二位才女博览广读, 于此书自然了解碍精奥.自秦汉以来, 注解名家歧途叠出.不知哪一家注述最为上乘? ”

紫衣女回答道: “据婢子所知, 自汉、晋以至隋, 除了子夏的《周易传》两卷, 尚有九十三家.但婢子学识浅陋, 何敢妄发议论, 尚求指救.”

多九公又思忖道: “《周易》注解, 素日所闻, 至多不过五、六十种, 此女竟说有九十余种.但无一定评论, 或许是大言不惭, 以为吓人地步, 现在我且考她一考, 教她出出丑.唐兄看着, 也觉喜欢.”

于是, 他又问道: “老夫往日所见, 解易名家约有百余种, 不意此地竟有九十三种.至于这些书的注疏者及卷数, 才女也还记得吗? ”

紫衣女微笑答道: “各书精微, 未能十分精熟, 至于注家姓名、卷帙, 还略回记得.”于是, 紫衣女把九十三部注疏按顺序叙述了一遍.她不仅说出了作者的姓名, 甚至还把每部著作的篇幅详细描述出来。

多九公听着听着就呆住了.紫衣女不仅说出了他知道的, 还说出了许多他不知道的.他真怕女子再盘问他.可紫衣女却真的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 “大贤方才言道, 《周易》有百作种注疏, 不知这就是刚才的这几种, 还是另有百余种? 请大贤略述一、二, 以广见闻.”

多九公战战兢兢地答道: “老夫往日所见的, 无非都是才女所说之类.奈年迈善忘, 此时都已记不清了.”

姑娘可不上他的当, 说道: “对个别注疏的内容或大贤记不明白, 婢子也不敢请教.但卷帙、名姓, 三尺童亦能说出, 大贤何必吝教? ”

多九公说: “确实是记不清楚.并非有意推辞.”

紫衣女不高兴了, 说道: “大贤若不说出几个书名, 那么说得好些, 不过是吝教, 说得不好些, 就要疑心大贤原先的百余部注疏是妄造狂言, 欺骗人了! ”

多九公听了此言, 不禁浑身冒汗, 不能作答.紫衣女继续追问: “刚才大贤曾言作百余种之多.此刻求大贤除婢子所言九十三种, 再说出七个, 共凑一百之数.此事极其容易, 难道还吝教么? ”

多九公真是窘得无地自容, 坐在那儿抓耳挠腮, 不知如何是好.这时, 紫衣女又开口了: “如此易事, 谁知还是吝教! 方才婢子费了唇舌, 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 想借此长长见识, 不意竟是如此! ”

下页:徐文长巧言得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