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中学生找到教他们希腊文教师的办公室, 问道:
“老师, 请问: 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
这位精通希腊文且又精通希腊哲学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稍稍地考虑了一下, 然后说。
“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做客, 一个人很干净, 另一个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想想, 他们两个中谁会去洗呢? ”
“那还用说, 当然是个脏人.”
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 是干净人.”老师反驳道, “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 是谁洗澡了呢? ”
“干净人.”两个青年人改口说。
“不对, 是脏人, 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 不需要洗澡.”老师又反驳说.然后, 他再次问道: “如此看来, 我的客人中谁洗澡了呢? ”
“脏人! ”学生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错了, 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老师说: “干净人有洗澡习惯, 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 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 ”
“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青年人犹豫不决地回答。
“不对, 两个都没洗.”老师解释说: “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有道理, 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呢? ”两个学生不满他说, “您讲的每次都下一样, 而又总是对的! ”
其实, “谁会去洗澡”的分辩, 涉及两个不同的标准: 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正是这一点上, 老师一直在二者之间滑动, 从没确定下来.诡辩, 就是这样造成的。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里写了一段对话: “A: B, 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 所以几种关于革命的事情都没有瞒了你, 你怎么竟向敌人告密去了?
B: 岂有此理! 怎么是告密! 我说出来是因为他们问了我呀.A: 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 什么话, 我一生没有说过谎, 我不是这种靠不住的人! ”什么是“可靠的人”, A 先生有公认的标准, B 先生也有自己的标准, 然而是诡辩的标准.我们再看一段争辩:
甲: “我有千两黄金, 你恭敬侍奉我吗? ”
乙: “你有千两黄金, 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为什么要恭敬侍奉你呢? ”
甲: “我和你平分了这千两黄金, 你恭敬恃奉我吗? ”
乙: “平分了黄金, 我就和你平等了, 我为什么要恭敬侍奉你呢? ”
甲: “我把这千两黄金全部给了你, 你恭敬侍奉我吗? ”
乙: “这样一来, 你贫穷我富裕, 你恭敬侍奉我就行了, 我为什么要恭敬侍奉你呢? ”
乙先生人穷志不穷, 其志固当可嘉, 然而, 他那如同跳蚤般的不确定实在是不可效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