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风和日丽, 当中外嘉宾在卧龙银厂沟陶醉于山水之间时, 卧龙保护区外天降暴雨, 造成了罕见的泥石流.在1.5公里的一段路上有8处塌方.暴风雨还摧倒电线杆, 使卧龙与外界联系中断。
"W2, W2, 卧龙呼叫!"卧龙的领导同志只好通过省护林防火指挥部的电台向省委省府呼救。
許多代表订有24日的机票, 车票.外国代表还持有国际机票.误了航班, 是一笔不少的经济损失.更为严峻的是300多人滞留卧龙, 生活供应难以保障, 老弱病号难以支持.83岁的美国作家杰克由于高山反应已感心脏不适。
卧龙有过与外界隔绝13天的纪录.阴云低垂, 天气预报说第二天还有大暴雨, 也就是说, 还可能有更大的塌方.阴云, 压在人们心上。
当《科幻世界》主编杨潇向外国代表说明了灾情时, 科幻作家们表现得非常乐观, 镇定.听说要组织青年抢险队, 捷克代表米·维克多应声而起, 连连拍着胸膛说: "让我去, 让我去!"
就在卧龙万分紧张地与省厅频频联系时, 映秀湾电厂武警部队已奋战数小时, 拓通了一段路.与此同时, 卧龙管理局所属耿达乡耿达中学的中学生, 在校长和教导主任带领下, 已挥锄削平一座碎石山.耿达的数百民工已在乡长和书记的率领下, 向最艰险的一段泥石流开战。
披着夜色, 迎着山风, 一辆丰田越野车从卧龙出发, 一直驰向塌方处.卧龙管理局蒲局长、《科幻世界》编辑部副主编谭楷都亲临现场, 指挥并参加排险。
人声鼎沸, 一片手电灯光.在一片宽达百余米的泥石堆中突兀着許多大石头, 最大的一块卧牛石足有30余吨, 横躺在路中间.在手电光中分不清谁是乡长书记, 谁是本乡农民, 大家都踩在齐膝深的泥浆中, 用锄头和撬杠挖泥搬石, 从喊叫声中才知道, 有不少姑娘媳妇也上阵了。
凌晨两点钟, 大家奋战了七八个小时, 又饿又渴又累, 有人建议收工, 有人建议放炮炸掉卧牛, 七嘴八舌, 莫衷一是。
蒲局长召集了乡长和村长们开了个短会.炸石是不可行的, 因为高压线正好穿过这一段路, 若飞石撞断高压线, 后果不堪设想.停工也是下策, 因为老天若再变脸, 困难更大。
蒲局长用沙哑的嗓音喊道: "大家再想想办法, 搬走这块卧牛石, 我们就胜利了!"
几位颇有经验的老农一碰头, 决定土法上马, 滚木运石.大家齐动手, 先掏空卧牛石下的碎石泥土, 在石下垫上圆木和木轨道, 又搬来几根电线杆当"撬棒".由十几个精壮汉齐压一根撬棒.顿时, 山呼海啸般的号子声震荡山谷.巨石以每10分钟几厘米的速度挪动.凌晨五点一刻, 在一串雷鸣般的巨响中, 巨石滚下河, 连公路也发生了震颤。
在卧龙, 《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同志们通宵未眠.当电话里传来: "路通了!"的消息时, 接电话的女编辑激动得热泪盈眶。
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的同志们为配合抢险, 已组织好了担架和"抢险队".他们随时准备抬着行动不便的中国科幻作家郑文光, 冲过最危险的一段路。
冲过去了, 外国记者的车, 郑文光的车……
冲过去了, 外国科幻作家的车……
卧龙的张国钧书记、周守德副局长和上百民工站在路旁, 护送车队经过;
映秀电厂的武警战士还在清除路障, 拓宽路面;
驾驶员们牢牢把住方向盘, 以娴熟的车技, 惊人的胆量, 闯过最险的路段……
外宾们在拼命鼓掌: 为卧龙的干部群众, 为解放军武警, 为驾驶员。
北京一位作家说: "泥石流仿佛是一种象征.中国科幻发展的路上什么困难都遇到过,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什么样的路障都能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