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学史话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行书
来源:文学百科 专题:世界文学史话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 (如楷、隶、篆) 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 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 (传为颖川人刘德昇所创) , 盛于东晋,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 字体整饬,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书写流动, 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它比楷书便于书写, 比草书容易辨识, 应用极为广泛.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 “行书即正书 (楷) 之小伪 (变) , 名从简易, 相间流行, 故谓之行书.”王愔云: “晋世经来, 工书者多以行书, 著名者钟元常 (繇) 善行书是也.”其后, 东晋王氏豪门子弟, 擅长行书者不少, 其中以王羲之父子最为著名.《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 后人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尊崇王氏, 最爱《兰亭序》, 他派肖翼从辩才和尚处骗得《兰亭序》真迹.命冯承素、虞世南临摹, 分赠亲近.太宗死后, 以真迹殉葬.今传《兰亭序》行楷书法所以流传久远, 是因为其内容和形式富有时代风格.此中, 热爱自然, 描写自然的内容和任情真率, 洒脱自然的书法形式相结合, 正体现了摆脱儒学名教, 提倡文艺自觉的东晋时代精神.这正是《兰亭序》气韵生动, 能成为天下第一的缘故.晋朝是行书的繁荣时期, 自晋以来凡是善书法的人, 没有不工行书的.在《淳化阁帖》中, 如西晋武帝 (司马炎) 、宣帝 (懿) , 东晋元帝、明帝 (昭) 、康帝 (岳) 、安帝 (丕) 、简文 (显) 、教武 (曜) 等都能写很好的行书, 臣僚像王导、庚亮等人, 善写行书的就更多了.上行下效, 遂为时尚, 于是行书在书法艺术上形成一大体系。

唐代张怀瓘评鉴唐以前历代书法, 在他的著名《书断》中列有“神品”25 人, 其中行书四人为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王的行书被称作“超钟迈张”, 被历代推为“书圣”, 而他的作品以“兰亭序”为第一, 这是古今所有书家公认的.还有王羲之的行楷帖《怀仁集于羲之圣教序》也很有名, 多人效法, 古今来变。

行书墨迹以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为最古, 当时行书与楷书并盛且已较为成熟.清乾隆评论晋字, 特别是评王羲之《兰亭序》时说: “千古妙迹, 古今楷法之精, 未有与之匹者.”这里所说的楷法是反映行书笔法.可见, 纵观古今, 楷书、行书皆应远法晋代名家。

王羲之是东晋年间书法革新家, 在书法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王派书风, 不仅使当时书苑震动, 且对后世和中外艺坛都有影响.不仅楷书写得好, 隶书、行书、章草都很有特色.他的《兰亭序》原本现已失传, 现在流传于世的全是些摹本.最接近原作的要属冯承素的摹本, 据说这是双钩好了填墨的, 对于王羲之的笔法, 此帖不失本来面目.另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诸人, 亦有临本, 多渗杂着个人自己的笔墨, 与原迹难免有差异。

《兰亭序》共计327 字, 章法、笔法都很美观, 中间有20 个“之”字, 7 个“不”字, 其它如“感”、“怀”、“畅”、“会”等都有重见的字, 但写法却各有不同, 特别是笔划少的“之”、“不”, 不过几笔, 字重复的机会又多, 却没有使人感觉重复厌看.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有诗叹曰“"之"字最多无一似”.认真学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行书的法门。

另外, 唐代颜真卿的《祭姪季明文稿》, 元代书家鲜于枢曾评为天下第二行书.该帖234 字, 写得字字挺拔, 笔笔奔放, 和颜体楷书一样, 他的行书, 也透出清劲丰满, 严整茂密的风格.而且, 在其真迹影印本中, 枯笔和连带的地方都清晰可见, 可供学行书的人细致地观察行笔的过程和转折处笔锋变换之妙.此外, 王羲之的《丧乱帖》也是著名的珍品。

自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来, 后代的书家莫不注意行书, 甚至写碑版也用此体.从唐太宗写《温泉铭》开始, 以后李邕写碑也是楷行夹杂, 如《岳麓寺碑》《云麾碑》等, 都是如此.到宋代书法大家苏、黄、米、蔡均以行书名世, 传本颇多.赵孟頫、董其昌是元明清的大书法家, 写碑版多行楷相间, 作品为世所喜爱。

从书法史上看, 行书在晋朝就逐渐脱离正楷, 成为广泛的手写实用书体, 而且至今仍有广泛的用场.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说: “趋变适时, 行书为要.”意即行书较切合实际应用.既比楷书简便易写, 又比草书好认, 便于通行.又因为行书介于楷草之间, 伸缩性大, 变化多, 借助于楷草笔势来运用笔法, 发挥艺术效果, 以草书笔法的放纵冲破楷书的谨严, 二者有机地结合, 形成富有生机的新体.行书兼备各体之长, 是其优胜于其他书体的地方。

行书因笔势贯通, 笔划增加的勾挑、点画之间牵连着的游丝是草书的笔法, 而是楷书的笔法又增加了行书的凝重,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 学好行书是很实用的。

下页: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