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以论事见长的史书, 是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作者疑为蒯通, 多系秦汉间一些纵横家及其门徒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刘向 (约前77—前6) 整理, 定名《战国策》.后又有曾巩 (1019—1083) 补订, 流传至今.1973 年, 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在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中出土的大批帛书的其中部分进行了整理研究, 共得27 章, 11000 多字, 定名《战国纵横家书》.其中11 章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已有, 另16 章系首次发现, 约成书于秦汉之际, 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亦可作为研究《战国策》的参考资料。
全书分国编次, 有东、西周 (两个小国名) 和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 策, 共33 篇, 70 多万字.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 (前453 年) , 下迄秦二世元年 (前209 年) , 记录了春秋以后到楚、汉兴起前240 多年的史实。
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纵横捭阖、或相互论辩时所提出的政治见解、斗争策略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活动等.反映了要求解甲息兵、结束分裂战乱、恢复和平统一的愿望.书中所记人物十分复杂, 但不少具有进步性.有的为人排难解纷, 消除战祸;有的直言进谏, 忧国忧民;有的敢于反抗强暴、蔑视权贵等.有些篇章, 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 淳于髡劝齐王勿伐魏,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劝说赵太后, 唐且的布衣之怒, 荆轲的勇刺秦王等,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的则鞭挞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 如先“连横”说秦未成转而“合纵”说燕赵终于六国拜相名扬天下的苏秦;又如先仕秦而后仕楚再贰于秦、朝秦暮楚毫无原则的陈轸;有的则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 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挑拨离间、玩弄种种阴谋权诈, 造成各国之间兵革不断, 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等。
该书长于论事, 无论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 都喜欢夸张渲染, 充分发挥, 畅所欲言.写得活泼恣肆, 有声有色,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 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 虞卿斥楼缓等, 就其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 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策士们对形势的估计、对利害的分析, 往往细致准确: 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 分析其有10 种可能的结果;齐索地于楚, 而慎子告襄王3 计并用等.该书善于刻画人物: 如荆轲的英勇壮烈, 苏秦的颓丧与得意, 郑袖的奸诈险毒, 无不精妙入微, 形象生动, 读来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它的语言运用非常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和巧妙生动的比喻, 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特别是大量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狡兔三窟》、《亡羊补牢》、《千金市骨》等的运用,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这些, 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后世散文和辞赋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苏洵、苏轼父子议论文的影响尤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