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 佛学典故 < 文学故事 < 休闲文摘:当前位置 
食色之欲,薰染最深
来源:佛教故事 作者:

出《华手经》

释义:

惭愧得很,生平研读经教甚少,此经所说风生等七藏处,不敢质言是指何物。以臆测之,似是阿赖耶藏识之藏,现在姑作藏识说;经意是否如此,敬恳深明教理的大德开示指正。

过去生中种种作为,种种好恶,其所薰染,皆涵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谓之藏识。这藏识譬如植物的种子,遇到土壤及相当气候,便会出芽抽叶,开花结果。藏识之所薰习,亦由他种因缘,而引发为今生之性情及一切言动。人有不待劝教,自然向上者,亦有严父明师,谆谆启迪,而终不免于堕落者,正因多生以来藏识之薰习不同,今生短时期中难以改变故也。儒教大贤,孟子之主性善,荀子之主性恶,他们所谓性,绝对不是佛门‘明心见性’之性。明心见性之性,岂有所谓善恶,有善恶者,乃阿赖耶藏识耳。孟子希望人乐于向善,故说性善,以明向善之易;荀子恐怕人怠于学问,故说性恶,以示教学之急。两位既皆是‘有为’而言,自然都不曾说著阿赖耶识的真像;到是告子的‘生之谓性’或人的‘有性善有性不善’,比较出于客观的观察,有道著处。是以孟子词锋虽然铦利,对此二说竟不能驳倒也。

藏识既是种子,种子能生芽以至结果,果中之仁,又为次一世之种子。故过去生中之所薰染,发芽则为现在世之前六识,现世六识发为言动好恶,又薰染而为未来世之藏识。如此递为因果,遂令轮回六道,不能自息。种子虽然可用人力改良。或自然的变种,然其改变非常缓慢,决非一时期中所能脱胎换骨。佛门修持,也不过要‘转识成智’,因为诸识之了别觉知,根本来自无明,根本皆是烦恼。把识转成正智慧,即是把烦恼转成菩提也。可是此种转变,极度烦难,显教修持,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才得成佛;这是何等‘任重而道远’,若无万分弘毅的愿力,未免望而却步。故我佛慈悲,别开大乘捷径,有净土宗之带业往生,禅宗之先求澈悟,真言宗之即身成佛,皆是缩短修持路程的无上妙法。而净宗尤为简易稳当,故近世大德多所弘扬,学者一方面研习经教,努力转变多生习气,一方面归心净土,自然易于成就。若谓一句弥陀之外,更不须其他修持,正恐生西不如此容易耳。

食色之欲,欲界众生薰染最深,亦因此欲不除,故不能超出欲界。佛法未入震旦时,古人亦已见及,有道是‘食色,性也’,又道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中色欲尤甚于食,到二者不可得兼之时,多数人舍口腹而取美色。世有追求美色,宁舍生命者,未见舍生命以图快朵颐者。故本经之‘欲藏最坚’,乃专指色欲而言。但欲藏虽坚,破之亦自有法,其法即是经文之次四句:“依止涕唾痰阴脓血,筋骨皮肉,心肝五脏,肠胃屎尿。”苟能深切作此观想,即觉美色了无可爱。选择居士一朝缘熟,从勘破欲藏以证道,佛所点化,亦不过四句中之‘屎’字耳。

 
· 下页:蛇尾自大,堕入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