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福第二是二乘福, 就是小乘的佛法。我们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在隋唐的时候, 小乘传到了中国, 经典翻译得很完整(巴利文经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 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时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为什么小乘佛法在中国失传了呢?诸位要知道, 从前学佛的人, 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础。中国的儒学与道学(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 确实很接近小乘, 因此, 在中国儒与道就代替了小乘。过去学佛的人读过四书、五经, 读过老庄这些典籍, 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非常稳固, 是这么一个原因, 使小乘衰落。今天我们修学大乘佛法, 小乘经不学, 儒家、道家也不学。就好像盖大楼而忽略了建筑地基。甚至连第一层也不要了, 就要从第二层盖起, 这是空中楼阁——怎么盖都盖不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 没有见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现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 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修十善业, 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够入佛门, 具足学佛的条件。入佛门应先拜老师, 受三归戒。三归戒是很隆重、严肃的大事, 不是小事。这是正式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 愿意一生依照老师的教训来修学, 来修行。正式拜老师, 老师就得传授修学的总纲领、指导原则, 从此修行有了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修正行为最高的指导原则, 这叫“传授三归依”。三归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古时候讲三归, 大家都懂, 不会错解意义。但是, 佛法传到现在, 大家一听佛、法、僧, 不少人错解三归的意义。听到“归依佛”, 就想到佛像;归依佛像, 这错了。听到“归依法”, 就想到经典;听到“归依僧”, 就想到出家人, 三归的意思完全给弄错了!唐朝时候,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惟恐后人对三归误解, 所以在坛经讲传授三归, 就不是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从三归的意义上讲, 不用佛、法、僧的字样, 而说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 一听就明白其意趣, 不至于误会。然后给我们解释, “佛”者觉也,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 法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 六根清净, 一尘不染。所以我们修行的主要依据, 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 这个叫“自性三宝”, 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 这一定要认识清楚。否则的话才入佛门, 头一堂课就错了, 一错就错到底了, 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呢?所以传授三归时, 传授证明的老师, 一定要将三归的真正意义解说, 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三归。我们听了欢喜接受、依教奉行, 从那时起, 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诸佛如来的学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学生, 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 日夜保护你。如果归依错了则是假的, 那就得不到诸佛护念, 及护法神的保佑了。
先说“归依佛”。什么叫归依呢?“归”是回头, “依”是依靠。我们从久远劫以来, 在六道里流转轮回, 实在是无依无靠, 这是非常的可怜。这是没有遇到真善知识, 没有遇到好老师。今天遇到了好老师, 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 依靠自性觉。自性本来觉, 所以归依佛, 不是外面的佛, 是自性佛。净宗常说:“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释迦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 都是自性所现的佛;所以我们归依的是自性佛, 就是自性觉。佛就是觉的意思, 从现在起我们要觉而不迷, 无论对人、对事、对物, 一定要觉悟, 绝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归依。如果你归依佛, 还是迷惑颠倒, 还是颠三倒四, 那你并没有回头, 也没有依靠, 你那个归依是有名无实, 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 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 归依自性觉。
第二“归依法”。“法”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确的思想, 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 或是“佛知佛见”。这是自性的法宝, 不是从外面来的。佛陀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 回过头来, 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 这个叫“归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见, 不是跟著别人走。佛之伟大, 佛之令人敬佩, 就在他没有牵著我们的鼻子走, 佛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 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之处。
“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有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凡夫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 就起了贪心, 贪就是染污;不顺自己意思的, 就起了嗔恚心, 被嗔恚染污。所以诸位要知道, 五欲、七情都是染污。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诉我们, 自性本来是清净的, 没有染污, 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 依自己的清净心, 这才是“归依僧”。
三归依总结起来说, “归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归依法”就是正而不邪;“归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领(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 这是自性三宝。觉、正、净, 每一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 从今天起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我们, 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 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 这叫做三归依, 这是真正的归依。
“觉、正、净”这三个原则就是三宝。三宝是一而三, 三而一。你想想一个觉悟的人, 他的见解会错误吗?他的心会不清净吗?心不清净, 见解不正确, 那就没觉悟!同样的, 一个正知正见的人, 怎么会不觉呢?怎么会不清净呢?因此, 这是一而三, 三而一。佛给我们开了三个见性成佛的门, 譬如这个佛堂有三个门, 你只需从一门进来, 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这三个标准中, 采用一个就可以成功, 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国大乘宗派里, 禅宗选择由“觉”门进入, 要求大彻大悟, 明心见性。教下(禅宗之外, 都属于教下), 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 这些选由“正”门入——依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土宗和密宗, 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所以一而三, 三而一。这许多宗派, 在三个标准当中任选一门, 虽然选择不同, 功效、成果则完全一样。没进门的时候不同(觉、正、净不同), 进了门之后完全相同。此时, 我们才知道, 法门真的是平等, 没有高下的差别。但是“觉”门定要上根利智, 要很聪明的人, 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 否则的话这个门是走不进去的。你看六祖在坛经里说, 他所接引的物件是上上乘人, 如果不是上上根基, 这个觉门是走不通的, 修了也不会开悟。“正”门, 一般根基都可以走, 时间较长, 要念很多书, 就好像上学一样, 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 要念好多年, 路很长。“净”门, 净密两宗由此入门, 专修清净心。在这末法时期, 这两宗很盛行, 实在有他的道理。“净门”既不需上根利智, 也不需走很长的路(时间)。这两宗之中, 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 比密宗摄受还要广泛, 成就还要容易, 更容易得清净心。这是我们首先要将自性三宝认识清楚, 知道如何选择法门, 作为修行的依靠, 找到真正的归依处。否则的话, 虽然在佛菩萨形像前面受过形式上的归依, 其实从那里回归?依靠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是错误了。
上面所讲的自性三宝, 道理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 还是找不到一个依靠, 三归仍然是落空。我们到那里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归依定要落实在生活里。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学的方法。譬如华严宗所依的三宝, “佛”是毗卢遮那佛;“法”, 就是“华严经”;“僧”, 就是文殊、普贤, 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僧——修学的榜样——, 我们跟他们学, 要学得跟他们一样, 这三归依就落实了。如果是法华宗, 它是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 我们就是依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是“佛”宝;妙法莲华经是“法”宝;法华经上所说的菩萨是“僧”宝, 都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净土宗依靠的佛宝, 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法宝, 是无量寿经和净土五经一论;僧宝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学大势至菩萨的专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 大势至与其同伦等, 自从开始归依起, 一直到成佛, 修的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一句佛号,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假”是借其他法门来帮助, 修净业者不需要借助于其他法门, 从初发心到成佛, 就是专念阿弥陀佛。那要怎样念呢?他的秘诀是:“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净念”, 是念佛时, 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个心是清净的, 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念。“相继”, 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 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净念相继”“都摄六根”, 念佛决定成功。夏莲居老居士编了一部“净修捷要”, 他说:“净宗初祖, 大势至菩萨。”我初读时, 为之惊觉, 从来没有听人这样说过, 等理解后, 我非常赞叹、非常喜欢!他讲得太正确了。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 第一个专修念佛法门的初祖, 是法界初祖。我们再回头来看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 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则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无量寿经传到中国, 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 集合志同道合的莲友一百二十三人, 依无量寿经专修念佛法门。他是中国净宗初祖。所以我们今天讲净宗初祖, 就有三位。中国初祖, 慧远大师;娑婆初祖, 普贤菩萨;法界初祖, 大势至菩萨。
我到美国弘法, 李炳南老师特别嘱咐, 应将净宗传到西方国家。我在达拉斯建立了一个小佛堂, 老人为我题匾额“华严莲社”。我在台湾讲了十七年华严经, 讲堂就用此名称。这次道场建立, 佛堂有二十一尺高, 我从大陆请来的西方三圣只有四尺高, 供养在佛堂中显得佛堂太高, 佛像太小, 不能相配, 于是常常在想, 墙壁上最好能够有大张彩画佛像, 画的佛像一定要画美国人的面孔, 象征佛法传到美国。这一次来美国前一天, 有人送来一卷佛像给我, 我不知道是什么人送的, 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 基金会的简丰文居士代我收的。送来的时候嘱咐:这一卷佛像请带到达拉斯佛堂供养。我打开来一看, 是油画的西方三圣像。真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印度人的面相, 观音菩萨画的是中国人, 大势至菩萨画的是美国人像, 真的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 初祖到美国, 代表净土宗真的传到美国了。“净宗学会”于是在美国成立。“净宗学会”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 在大陆上没有组成, 也没有建立, 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达拉斯建的, 所以大势至菩萨现美国人像, 我欢喜无量!这是净宗的三宝, 是我们真实的归依处。要学阿弥陀佛, 要学无量寿经, 要学观音、势至。他们就是我们修行的榜样, 修行的标准, 这叫真正的归依。此外, 还要说明的就是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就是佛像、经书、出家人。它虽然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 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征三宝住世, 能提醒我们回头依靠。因此学佛的人, 家里供养佛像, 常常见到佛像就提醒自己, 归依自性佛——处世待人接物, 定要觉而不迷。如果没有人提醒, 就会忘掉, 又迷惑颠倒啦!佛像提醒归依的作用很大。我们供养佛像的功德, 他的好处就在此。经书要天天念, 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我们念无量寿经, 不是念给阿弥陀佛听, 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训, 他在经上教导我们怎样存心, 怎样处世、待人、接物。要把无量寿经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使我们日常实际的生活写出来就是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真正生活的写照, 如此归依法才落实, 这是“法宝”。“僧宝”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 无论持戒、犯戒, 就会提醒自己六根清净, 净而不染, 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这是住持三宝对于我们的功德利益。须知, 归依不是归依某一位法师, 法师只是僧团里的一个代表, 他把三归的意义、修学的纲要传授给我们, 使我们知道从今天起就要依觉、正、净来修行。佛法所求的是智慧, 是大圆满的智慧, 也就是圆满的自性。佛法之所修, 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用什么方法修呢?方法很多,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无量无边法门。法是方法, 门是门径。不论用什么方法, 不论用什么手段, 都是修觉、正、净。如果不是修觉、正、净, 那就不是佛法了。因此, 方法虽然很多, 目标却相同。这就是殊途同归, 法门平等, 无有高下。我们修净土绝不可毁谤禅、密诸宗。为什么呢?他走的门路与我不同, 目标则一致。好比我们坐车到此地来, 他走路来此地, 我们不能说他错, 因为条条道路皆通达至此, 他可以自由选择。我在亨斯维尔, 有一位同学来问我:“佛法这么多法门, 我们都迷惑了, 应该修那个好呢?”正好当时地上有个球, 我指著球说:“佛教就像这个球一样, 你看球面上无量的点, 就好像法门无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圆心。任何一点, 只要直修, 都能达到圆心, 不必找第二点第三点。古人说:“就路回家, 何必绕圈子呢!””他明白了, 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心, 心性明白了, 全体都得到了。所以无论那一个法门, 秘诀就是“专”。只要专修必定成就——能得定、能开慧、能证得大圆满的自性, 使自性完全开显出来, 所以住持三宝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功德, 有很大的贡献。出家人是僧宝, 我们对于任何一位出家人都应尊敬。好的出家人, 我们亲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 我们敬而远之。“远”就是不要跟他学, 不是不尊敬他, 以他的作为、形相给自己启示、警惕, 这才是真正归依三宝。所以“归依三宝”绝不是归依一个人。如果说归依一个人, 问题就严重了。为什么呢?将来你的前途是堕阿鼻地狱。怎么说堕阿鼻地狱?因为僧团是团结的, 尽虚空遍法界, 是一个僧团, 虽然分布到尽法界, 依然是一个整体。我们这个世间的僧团好像是支部、分部。我们若是认定归依某一法师, 则这个法师是我师父, 那个法师不是我师父, 这就是“制造党派, 分化团体”, 这个罪过就是“破和合僧”。戒经中说, 破和合僧的罪是堕阿鼻地狱, 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菩萨阿罗汉、破和合僧。如此说来, 你不归依还好, 还不造这个罪业, 这一归依就破和合僧, 这就不得了。还有要知道, 归依只有一次, 不是见到甲法师就求受三归依, 乙法师来又去受三归依, 归依好多法师, 自己认为了不起, 这么多法师保护我了。其实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 谁也保不了你。只有归依自性三宝, 那才叫真正诸佛护念, 善神护佑。所以这观念要弄清楚, 要弄正确, 千万不能错。在我传授三归的时候, 若是已经归依过而没弄清楚, 今天听讲明白了, 从心里回头, 依自性觉、正、净, 就是真正归依。至于仪式不必另外举行, 法名也不必另取, 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 便是真正把三归依传授给你了。“受持三归”是入佛门最重要的一课, 是非常的隆重, 也非常的严肃。若是真正接受了, 学佛就从当下开始。
接受三归之后要保持, 不能把觉、正、净失掉了, 也就是说时时处处要忆念觉、正、净, 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佛教修行方法无量无边, 都是修觉、正、净。但是觉、正、净三门, 明心见性的三门, 我们任修一门, 修成了, 则三法门都得到了。佛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 各宗修学偏重不一。发愿修学念佛法门的人, 念佛就是从净门入。换句话说, 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 心净则土净, 由生净土见弥陀而圆成佛果。
“具足众戒”, “众”是众多;众多的戒条里, 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 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四重十三僧残;这是属于戒, 其他的全属威仪。威仪是什么?威仪是礼貌、礼节, 就是日常生活中, 处世、待人、接物, 应该遵守的规矩。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三归戒(三归五戒)是一个学佛的人, 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那时我住在台北, 他举例说:“譬如你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 你要买一张火车票。从上车这张票就要拿在手上, 一直到达目的地, 这票还要收回, 不能离开这一张票。三归五戒就像这张票一样的重要。”老人告诉我, 离开了归戒, 就失掉了佛法, 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 第二条是不偷盗, 第三条是不邪淫, 第四条是不妄语, 第五条是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罪”, 无论受戒不受戒, 犯了都有罪。不是说不受戒的人, 犯了就没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饮酒一条, 不受戒者不犯罪, 受了戒就犯罪, 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不饮酒是防止酒醉之后乱性, 犯前面四种戒, 所以它是预防的, 本身没有罪。但是发心受戒, 必须要求法师仔细讲解, 然后才知道怎样受持。绝对不是单单看戒律条文, 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 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这一条戒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制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对我们修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我们要如何来修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在什么状况下是“开戒”而不是“破戒”?什么状况之下我们持戒, 是不能开戒的。何谓持?何谓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 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说戒律太多了, 动不动就犯戒, 算了吧, 不要去学戒!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典、经论, 讲道理, 这些容易学;戒律太严格, 还是不要学的好。可是诸位要知道, 戒律是佛的行持。没有行持, 就没有佛法了。礼没有了, 儒家就灭了, 戒没有了, 佛法就断灭了。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 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觉的生活规范, 世尊当年在世, 生活、讲经说法, 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快快乐乐, 如此, 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 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 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 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生的规范, 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 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现在讲经的法师很多, 讲戒律的法师太少了, 几乎没人讲。相同的, 听讲经的人很多, 听讲戒的人很少!为什么呢?这一条犯罪, 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 第二次就不来了, 三天之后就没有听众了。其实戒律圆满的, 就在详细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 它不是死的, 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 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时候, 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 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 他也去;不但去, 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 晚上不吃, 早晨中午要吃;刚开始, 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 怎么会拉著我去呢?他说:“跟我去, 跟我去。”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 这种态度, 是小乘人啦, 不能度众生啊!为什么呢?度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这不是破戒, 这叫开戒。”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他说:“人家好心好意请你, 你若不去, 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 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 他还宣扬学佛的人瞧不起人, 架子都大, 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你看!这不是叫人造业吗!”所以他说这不是破斋, 不是破戒, 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在随缘里面度众生。到了会场, 主人说:“不知老师持午, 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 他心里更受感动。假如是晚上想吃东西, 要求别人请吃晚饭那就破戒了。持午, 人家不知道, 恭恭敬敬礼请, 这要去。由此可知, 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 真的是自在, 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师教我的。因为我从前跟忏云法师, 持午持得很严, 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 被李老师教训了好几次, 以后跟李老师就学活泼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 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人追赶。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 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 救了他们三个人, 他们才没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抗战胜利以后, 他们回到南京, 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记在心里), 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 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 请老和尚来应供。老和尚来了, 一看, 鸡、鸭、鱼、肉, 果然丰盛!这时, 他们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 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 搞了这么一桌, 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 他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 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的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 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的, 是真正诚心诚意报恩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 一点都不见怪, 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 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恼怒相对, 会把人家的学佛机缘都断掉了;但是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 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贵。
“严持戒律”, 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 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那些戒律, 国家的法律, 社会的道德, 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 所谓入境随俗, 皆当遵守不犯。在中国, 守中国的法律, 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到美国, 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 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念;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 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在由于交通便捷, 资讯发达, 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 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旅游的国家地区, 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 都要知道, 才能做到入境随俗, 这叫“严持戒律”。诸位要知道, 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 他所制定戒律, 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为什么呢?生活方式不一样, 衣服穿著也不一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 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 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样, 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现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人跟古人不一样, 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 前贤典范;持戒, 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 是自律的, 是自己要遵守的, 是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 虽然没有人看见, 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 也不能放逸。菩萨戒是入众的, 对待别人要守那些戒条?要守那些规矩?佛教给我们, 对人要“众善奉行”, 对自己要“诸恶莫作”。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 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 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 也与印度人不一样, 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 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 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 几年要修订一次。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 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中国大陆, 每一个地方, 每一个省, 每一个县, 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修学条件, 协助大众的修行。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 这一点如果不了解, 佛法就行不通了, 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 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全世界, 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
佛告诉我们, 人能够持戒、守法, 此人身心安定, 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定, 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 即使政府不制裁, 也会受良心责备, 身心不安。身心不安, 就不能修定;要修定, 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 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 因定开慧”, 道理就在此。这第二条——严持戒律——是二乘福, 是二乘人修学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