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到汉朝以后变成《五经》,《五经》到了宋代以后就形成《四书》。这《四书》是哪四样呢,《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本来是《礼记》当中的篇名,就是《礼记》当中的一篇,《大学》主要在治国之道方面,在政治方面,由品德修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政治方面的价值。
《中庸》主要就是在基本的思维方法,基本的哲学理念方面具有独到的成就。这样《大学》、《中庸》才能和《论语》、《孟子》并列称《四书》。到宋代朱熹之后,《四书》这个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礼记》,传《中庸》就是子思主要的贡献,因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死的时候子思还很小,按实现代一般推算的年龄,大概(孔子)死的时候(子思)也就是三四岁,刚懂事。虽然是刚懂事,他应当是直接受教于孔子,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里头就明确讲这个事,《中庸》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从思想方法的角度能够给人以指导,给人比较一个最正确的思想方法,所以它的地位到后来就越来越高。
《中庸》也可以说是一篇文章,它讲的道理在儒家思想学说当中哲学内涵比较最深厚,所以到后来儒家曾经形成所谓“十六字真传”,这个“十六字真传”就是从《中庸》当中浓缩下来的。因为它是上溯到尧舜这个时期,《论语·尧曰》里头讲尧传舜的时候说: “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允”是信实,一定要把握住中道,这样你才能稳定天下。尧传舜的时候,就这四个字,就是“允执其中”。到后来舜又传给禹,这就变成十六个字了,在《尚书·大禹谟》就有这句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诀”,就是要把握住中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这是二程解释的,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只要能把握住中庸,就能够公正和平对待整个事物。后来儒家就把这十六个字编成口诀,称为儒家“十六字心传”,那就说是基本思想学说就把握在这里边。
朱熹《中庸章句》里同样也是“中庸”就变成儒家贯穿始终的一个道统,从尧到舜、禹,儒家上溯的起点是尧、舜。他没上溯到黄帝。所以传《中庸》成了子思的一大贡献,也就是说子思其实为儒家创造了这么一个哲学体系,也是一个精华的思想在里头。就是把儒家精华这个思想能够传授下来,这个思想本身也是从孔子那里接受来的,他是一个传承者,但是如果没有传承,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谢祥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