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六章借孔子对鬼神的比喻再次重申道无所不在的论断。孔子又以舜为例对中庸之道的功效加以进一步说明。“子曰: ‘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孔子说,虞舜真是一个大孝顺的人啊!德行,可谓是德高望重的,他的尊贵成了天之子--领导四方的最高的首领,四方诸侯国都是他的领地,宗庙当中祭祀他,子孙后代继承他的伟业。因此,有大德的人,“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四个“必得”要三思。大德之人,就是德高望重、公而无私的人。具有大德之人在滚滚红尘中,声名必然如雷贯耳;必定得到你的位置,而不用贪心获得;必因公正廉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俸禄;必然快乐而健康长寿。天下万物必根据他的资质才华而去加以培养,应该栽培的就要好好地去栽培提升,那些不好的就应该铲除。圣人相信上天是公正的,只要你努力而尽到了诚心并具有大德,就必然得其位、得其名、得其禄、得其寿。只要是把自己内在的善良与真诚升华出来,个体的努力必然不负期望,会让自我走向成功之道。
“《诗》曰: ‘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诗经》说,嘉美和乐的圣人君子,显明昭著的就是其美德,善于安民,善于用人,受禄于天是一种享受天赐的大福禄。上天保佑为王命,从天而降,加以赐予。所以拥有大道的人,必定承受天命。
君子要顺其自然,不要胡作非为,不要强词夺理,不要铤而走险。就古代认识论而言,自然之道是“损有余而奉不足”,人类之道则是“损不足而奉有余”。损不足而奉有余会让富的更富而穷的更穷,由于社会的不公平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必然使人产生贪婪之心凶恶之心。于是,社会争端由此而生,善良美德被愚蠢取代,变成了不思进取的保守,这个世界就将充满战争而永无宁日。因此,人要守其德守其位,有其位就要守其实,如果不在自我所希望的位置上,就要静心于现状等待新机,而不能心慌气急铤而走险。
《中庸》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顺应自然并感恩天地。人们看到太阳升起来而万物生长,说明自然不辜负任何有为的生命。但如果人一意孤行则“倾者覆之”,就是说如果有人生出祸心、是非之心以及战争的恶魔之心,自然一定会倾覆他、颠覆他。尽管这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因果报应的意味,但如果从社会现实角度理解,今天也应该奖赏鼓励美好的品德,批评遏制那些不好的恶性,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扶正气压邪气。
由此可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急功近利。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做起,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君子只要通过修身而提高德行,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危难之际,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中庸》这几章主要谈论了如何达到君子之道,指出修中庸之道犹如登高行远,君子要素位而行安于所守,同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可达到。随后,又以鬼神为比喻,说明了君子之道既盛大又隐微,客观存在于人的周围。最后以虞舜之大德受命于天为例,阐发了君子之道的功效,告诫人们要坚守中庸并一以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