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如何理解中庸的含义,中庸的逻辑结构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讲到中庸,许多人会联想到“中庸之道”;联想到“中庸之道”,则会进一步联想到“和事佬”。似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个不分是非的“滑头哲学”。但在《中庸》开篇第一段中,文章明确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显然不是“和稀泥”,而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参与其间的中正、无偏的状态;“和”则是无偏、无私的心具体应用到各种人类事务过程中符合社会各种规范的和谐状态。郑玄说: “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对此,朱熹是同意的: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但朱熹接下来又引证说: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上述两种代表性的解释尽管文字不同,但义理是相通的。至诚至公、无偏无私的天道,应用到人间就是人道,相应地,人道就应该秉持像天道那样不可更改的“大中至正”的原则。上天日月相代、四时更替中表现出来的“天行健”精神,君子就应该仿效,所以要“自强不息”;大地承载万物、化育万机中体现出来的“坤势厚”精神,君子也应该仿效,所以要“厚德载物”。可见,中庸之道,实际上是宇宙中“中正”即中正、和谐精神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而已。

就《中庸》通篇结构而言,朱熹认为第一章是子思传述孔子之意,是全文的纲领,主要申述“中和”思想;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为一节,子思引证孔子的话阐述第一章的思想,主要分析“中庸”思想;第十二章以后的八章,重点分析“费隐”之间的关系来说明“道不可离”的思想;第二十章以下七章,重点说“诚”;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二章,重点说“大德”、“小德”,反复解说天道人道的含义;第三十三章,又进一步申述第一章的。在我看来,朱熹的分段,也可能蕴藏着另外一种解读方法: 首章破题,尾章响应,中间的31章明显可以区分为“知天道”( 大知)、“行天道”( 大行)两大部分,而“行天道”有具体表现为“为政以诚”、“为圣以德”两个方面, “为政以诚”、“为圣以德”是“行天道”的展开。按照这样的线索阅读通行本《中庸》,不仅秩序井然,思想深邃,而且各段引文妙韵无穷。细读《中庸》,文中所述天道至诚、人道可期的“孔门心法”,确有“放之则弥六囧闔,卷之则退藏于密”的本体论价值,值得仔细玩味。(刘成有)

下页:成己成物的内外一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