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吾道一以贯之,中之义大矣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什么东西成道时是它,修道时也离不开它呢?恐怕只有一个“中”字。所以尧传舜只有一句话: “允执厥中。”老子也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夫子称中庸为至德,佛陀称至法为中道。中国以中为国名,中医以中为准绳,我们的文化处处体现出中之妙谛。这个中如果用两个字表达,便是中和。中为体,和为用。如用四个字表达,便是中和圆通。中和是体,圆通是用。因此,这个中是我们文化的灵魂,也是做人做事、成道成圣的最高准则。理解了这个中,我们才能读懂经典,走进圣道;不断地依中而行,我们才能日日自新,转凡成圣。所以大道至简,得其一,万事毕。一个中字便可囊括千经万典,便可统摄千语万行。中之义大矣!

但领会与践行这个中又谈何容易!这个中是活的,不是死的;是多维的,而不是平面的。它既近又远,既显又隐,既平常又神奇,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所以要把握好这个中永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事。它是人生走向幸福的一条光明大道,是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法宝。一个人只有在圣师的指引下,时常怀抱这个法宝,永不偏离正道,经过一生的努力,才有望达到夫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善境界。

何谓中?中有体用两面。子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说的是人七情未动时的至善本性即是中。又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说的是万物的共同本性即是中。所以就体来说,于人,这个中即是夫子说的仁,子思说的诚,孟子说的良知,佛家说的佛性。于物,这个中即是子思说的天命,老子说的道,佛陀说的空。就用而言,子思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说用情合理即是中的表现。又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是说天地万物各循其性即是中的显现。因为体用既非一,又不二,其妙皆在一中,所以体现在修身上,自然要讲成己成人,内外兼修,动静交养,本末并进。这种“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则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道行持法是孟子以前圣圣相传的大中至正的圣道大囧琺。自伏羲至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孔子、曾子、子思直至孟子,可谓薪火相传,法脉不绝。(余觉中)

下页:如何理解中庸的含义,中庸的逻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