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以王季为父 以武王为子 父作之 子述之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为什么没有忧虑呢?就是说,“父作之,子述之”,所谓“父作之”,各位可以看郑康成的注解,郑康成的注解说,“圣人以立法度为大事”,一个圣人,这是讲在位的圣人,那个时候王季,王季是圣人,他是西边一个国家的诸侯,有位有德的一个圣人。既是有国君之位的一个圣人,他就要立法度,建立法度,所谓法度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一切法则、制度,这个法则由圣人,制定下来以后,就是治理国家一个大根大本,要遵照这个法度来治国的,所以这是一件大事情。这个“子能述成之”,“述”是什么呢?父亲,圣人建立法度之后,这种大事情,这个“子”能够把它接着来办理。所谓“述之”是什么呢?就拿王季来讲,王季制立法度,就拿“礼乐”来做代表,制礼作乐之后,文王呢?就能够按照他父亲,也就是王季,按照他所立下来的“礼乐”制度,照这个制度来实行。这个实行,后来怎么成就呢?文王有一个儿子,在文王手里面继续实行,实行实行之后,后来到了武王,接替文王的位子以后,武王继承文王国君的位子以后,又能够把文王所奉行,王季所立的那个法度,来加以完成。这个所谓完成,这就是“述成之”。

所谓“父作之,子述之”,“父作之”就是文王的父亲,制礼作乐立下那个法度,他是“作”,文王根据父亲,所制的法度来奉行,那叫“述之”。到了武王呢?继续来奉行这个“礼乐”,不但奉行“礼乐”,而且能够蓷勫,殷纣王那个暴虐的政权,建立周家的天下,这就是“成之”,所以又有武王这个儿子,能够加以“述成之”。那么这样看起来,把圣人治理国家,以至于平定天下,这一椿大事情,一直由祖父、父亲、儿子,三代,能够“作之”、“述之”、“成就之”。因此就文王来讲,他在这个中间,父亲作之,儿子武王来述成之,上下都是圣人,他自己当然更是圣人了。

以这样的情况看来,这在历史上很少有。就是在周家以前,周家以前是殷朝,殷朝以前是夏朝,夏朝以前的时候,尧舜,尧舜当然是圣人没有问题的,这是大圣人,可是要知道,尧帝的儿子是丹朱,丹朱没什么才能,治理天下是能力不够的,舜的儿子商均,也是不行。所以像尧舜这两位大圣人,他们两位的儿子,都不能够做到,“父作之,子述之”。可见得周家文王三代,能够“作之”、“述之”、“述成之”,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孔子说,“无忧者,其唯文王乎”。

这个意思就是说周家,远的不必说,远的是后稷,后稷也是了不起的,他能够教一般人,种植五谷,做这些农作、从事农业,这个道德,这个功德是了不起的。从后稷一直到古公亶父,周家这个德,一代一代积下来的,积这个“道德”,特别是从古公亶父,古公亶父认识人,他的三个儿子当中,他,本来他三个儿子都是有道德的人。如果说是稍微差一点,你想想看,他的长子泰伯,他能够那样很轻易地,就把国家让出去吗?他能够不动声色地,离开他的父亲,跑到南方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的长子、第二个儿子,也都是了不起、有道德的人。不过特别的是第三个季历,就是王季,从王季到文王、到武王,祖父到孙子这个三代,都是圣人。以这个圣人相承下来,累积下来这个周家的天下,得来的,不是靠武功得来的。

它是前面讲的“受命”,受什么呢?受的“天命”,这个“天命”是从哪里来,“天命”是从“道德”来的,我们学《中庸》,学《中庸》的目的是要学成为圣人,学成圣人的话,那就要培养自己的“道德”,“道德”从哪里培养啊,“道德”就是像,大王、王季、文王,以至于武王,他们没有为自己,是为天下人来办事情。可以说是大公私地来办政治,这样的办政治,就是积德累功,把这个德积得愈多,一天一天积下来。功就是做那些事情累积起来,一天一天累积起来很多,他是由积德累功下来,才成为圣人。

下页: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