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致中和修忍辱 需智慧 非忍气吞声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我们在研究致中和的时候,我们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就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是不是从事政治,你无论做哪一个行业,你马上就可以在这个上面,实实在在地用功夫。实实在在用功夫,你要知道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你时时刻刻要记住。那就是说,开始在“发而皆中节”的时候,要使勉强,使不感觉得很过于勉强。你要知道,“发而皆中节”在勉强的时候,各位你要实际上在修的时候,你自己会体验出来,很难受的。

这个境界一出现的时候,你应该要发脾气的话,你忍住不发脾气,这个很难受的。你要使得自己,不过于难受的话,要忍受得不太勉强的话,那你就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平等的这个道理。以这个平等心,你自己时时刻刻一提起来。我要学这个圣人之道,学《中庸》的话,我必得要发挥我的平等心,我这个中庸之道才能学得好。如果说没有平等心的时候,起了念头就是,对待人不平等的话,你这个就是致中和你的和,在那个节制的这个,“发而皆中节”,过于勉强的时候,很容易勉强勉强,长期地勉强,你身体会得毛病的,就会生病的。

我们今日之下有很多很多的,说不出来,找不出什么原因在那里那种,奇奇怪怪那些病。怎么来的?我们一般人不懂得、不知道。这个时候,你学中庸之道、你学致中和,我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你应该知道。就是过于勉强,你在用功夫的时候,遇到那些一切无理的在那里,害你的时候,你又不敢不节制,可是随时节制心里实际上,在那里太勉强在那里压制自己。长期的这样压制自己,你就是身体、生理上,它不听这一套的,它会受害的,所以很多病就出现了。你了解这个,对于自己有这种,不利的这种结果的时候,你就想到,你要提起平等心来。平等心一提起来的时候,你在讲这个致中和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的。为什么呢?我对待人,拿他对我自己一样的看待。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是平等地,一样地来对待人。那你这个平等心一起来的时候,很容易地,就能把一切,不讲道理的那些人,你就能够心里很平和地,就把这种境界把它消化解过去了。

你能够这样化解过去,心里就养成一团和气的。对人来讲,你始终对一切人都是和谐的,对自己来讲,你这个身体不受伤害。所以你在中庸之道、致中和,你懂得这个道理,你能应用这个道理,你存着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你不但这个心里,一直能够养成一种中和之气,你这个身体,也会没有什么严重的,大的疾病出现。虽然有时候免不了,有一些受了风寒,受了一些热气的,天气寒热的影响,一些小毛病,小病没有什么大问题,调养调养就调养好了,不会有什么,重大的疾病出现的。这个怎么来的呢?你就是学中庸之道。能够懂得致中和的这种道理,你在这个“发而皆中节”,你能够懂得那个理论。你这样的很…,很自然地这种用功夫,就能够收到,这样好的一个效果。

注:类似佛家忍辱,非忍气吞声。佛家讲各种理观,因果观而生偿还想或生怜悯想、父母观而作累生累世父母想、平等观而作未来诸佛想、感恩观而作助我修道想、空性观而做缘起缘灭诸法无我想……。佛家忍辱无忍而忍,若只会忍气吞声,是智慧不够,境界尚浅。儒家修行完全可参考佛家的。另外,孔子是主张以直报怨,非愚痴得全个忍气吞声。被害到何种程度,是忍还是不忍,不忍又如何应对,如何发心,才不违背中庸之道?这里面都是大学问。中庸是难行的,孔子也感慨说自己有不足。所以说,世人行中庸,皆是令各自心安的中庸而已。凡夫中庸、君子中庸与圣人中庸,境界何止这三等。

下页:儒学并不避生死问题 分清真我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