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中庸》出处作者 中庸一词的解释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各位同修,现在我们开始,研究《中庸》。《中庸》这一本书,原来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经文,他列在《礼记》第三十一篇,后来经过宋儒朱子,把它编在《四书》里面,在朱子之前,实际上很早就出了单行本了。据我学人的老师,雪卢老人,他老人家说:“大概在汉朝的时候,这一部《中庸》就有单行了。”在那个时候,刘歆在《七略》里面,七略是,略是大略的略,有七种略,在《七略》里面,有关在礼这一方面,它曾经列出有《中庸》这一篇。同时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也提到有《中庸说》两篇,可见得在汉朝那个时候,《中庸》就单独地发行了。

从汉朝以后,六朝以及到唐朝的时候,历代都有人注解,可惜这些注解到后来,大部分都遗失了、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唐宋文里面,有一篇是李翱写的一篇《复性书》,那个《复性书》,就是以《中庸》这一篇,做主要讲解的一个依据,那一篇书,那是上中下三篇,我们可以在课外的时候作个参考。有关于《中庸》的作者,向来很多注解的,都说是子思著作的,这个都是有依据的,那么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陆德明《经典释文》里面,他引用汉儒郑康成的三礼目录,还有宋儒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程子的讲法,他们都说《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的,再呢,我们就看《中庸》这一篇经文,中庸这两个字的意义。

根据郑康成的解释,他说,中庸是“中和之为用也。”根据这个解释,他把中庸的庸字,作为动词用,他是用《中庸》这篇经文,重要的是作为解释中和这个道理,有这个作用。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他的老师程子的解释,他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是程伊川的解释,就是程子的解释。

我们现在就根据,一个是郑康成的,一个是程子的,这两家的解释。我们稍微看看其中解释的意义、内容。郑康成的解释,“中和之为用”,要点他是根据,《中庸》里面所讲的,“致中和”这个意思。“致中和”在这个前面,《中庸》的经文就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因此他说:《中庸》这部书,就是用来解释“中和”把中和这一个道理,它的作用,解释明白了。那么这是中庸最要的意义,中庸这两个字。

为什么中庸就是,解释“中和”呢?因为中和在经文里面就讲,是天下之大本,一切学问的根本,那么学道的人,你要学这个道怎么个学法啊!首先要找这个道的根本在哪里,所以这个中就是一个根本。和呢?你求这个根本,怎么能够达到这个根本呢?那就在和上面用功夫,所以中和这两个字,就是学《中庸》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我们再看程子的解释,他说“不偏之谓中”,偏是什么呢?偏是偏差的,中这个字没有偏的,没有偏的就是,既不偏于左,也不偏于右,也不偏于前,也不偏于后,就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中。庸是什么呢?是不易,“不易之谓庸”。不易就是坚定不移的,不可以改变的,这叫做庸。

因此到后面再加两句解释,那么中既是不偏了,所以它是天下之正道。中就是天下的正道,庸呢?就是天下之定理。所谓定理,就是前面解释不易之谓庸,这个理,不可以改变的,它是个真理。那么这就不易,那么这样讲法,拿前面郑康成的解释一对照,虽然在讲的用辞方面有些不同。但是在里面研究的话,意思还是相合的。比如说程子讲:“中是天下之正道”。

那么郑康成讲这个“中和”,“中和”这个中字,那就是经文里面,“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大本就是道的根本,这个与正道能够融合起来。和呢?经文里面讲,“天下之达道也”,达道这跟定理,意思还是能够圆融起来。那么从这两家的解释,我们知道《中庸》,这一篇经文的名称。就从中庸这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是叫我们研究《中庸》,对于我们学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

下页:中庸的宗旨 人的本性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