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孝悌忠信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无违为孝:无违于意 无违于礼 无违于志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

先秦儒家尽管强调子女应该顺从敬重父母长辈,但同时又认为“无违”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无违于意。先秦提倡子女应该顺从父母,无所违逆。“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提倡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但同时又坚决反对不分是非曲直青红皂白地盲目服从父母之命,要求子女“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父母有错,做子女的不应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盲目服从父母的意志,而应婉转劝谏,使其不离善道正途,以免陷身于不义。但是,在儒家看来,谏诤与顺从应该是统一兼顾的,“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在儒家看来,无论是“从而不谏”还是“谏而不从”都不算真孝,真正的孝应该是在父母有错时,既要做到不违逆父母,又要谏诤父母,很好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二、无违于礼。先秦儒家认为子女对待父母应该“生,事之于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要求人们以礼行孝,强调生、死、祭都应按照一定的礼节来行事,把孝心孝行纳入了礼的规范之中,在父母生前,能够以礼相待,以礼敬养;在父母死后,亦能够以礼送丧,以礼祭祀,使得对父母的生养送死祭祀都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如《礼记·檀弓上》记载: “叔孙武叔之母死,既小敛,举者出户,出户袒,且投其冠括发。子游曰: ‘知礼。’”先秦儒家在理论上为其作了的阐述,提倡“克己复礼”,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求人们非礼勿视、听、言、动,力图将人们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严格限制在宗法伦理的范围内,使得一切准乎礼。

其三、无违于志。先秦儒家主张为人子女者,应该做到要求在父母死后继承发扬其未竟事业,牢记父母的教诲,要能承教继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母在世时,要按父母意志行事,父母去世后,也要坚持其意志,不可盲目随便更改。因此孔子很赞赏鲁国大夫孟庄子在职期间,仍然留用父亲生前的僚属,沿用父亲既定的政策,认为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里说的“父之道”应该是指善道,如果所行非道,儒家并不要求做子女无条件地服从。先秦儒家要求做子女的除了要“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礼记·中庸》)以外,还强调子女要能够奋发进取,“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光于前,裕于后,告慰泉下父母祖先。

下页:古人言“孝”,有“善继”“善述”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