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大勇-君子之勇者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从心理范畴看,智是认知范畴,勇是意志范畴。从知行关系上来看,智是关于知的,勇是关于行的。这里所谓“行”,包括言、行两个方面,今统谓之“行为”。所谓“勇”,就是勇于行,“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孔子认为,虽然知先于行(智先于勇),但是行重于知(勇重于智)。知的目的,正是为了行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知识再多,不能实用也就等于没有知识。“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所以,勇者的境界高于智者的境界。

在孔子看来,即便是在小人中,也不仅有智者,而且有勇者。孔子曾谈到,有一种“士”,“硁硁然小人哉”,却也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又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这里的“匹夫”当然属于小人范畴;“志”即意志正是勇者的心理特征。匹夫而能持志,即是小人之勇。

君子之智者知仁而求仁,而君子之勇者则更是好仁而行仁。前面说过,勇于行包括言与行两个方面。“子贡问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这也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这是一层;再进一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所谓“成人之美”,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所谓“不成人之恶”,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两个方面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好仁行仁。

由知仁,则有大智;由好仁,则有大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颜渊》)我们知道,孔子说过: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故“不忧”谓仁,而“不惧”谓勇。由于无所谓惧,君子才能做到“杀身成仁”。这种大勇,孔子曾打过一个著名的比方: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苏东坡所赞美的正是这种大勇: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这种大勇,不怨天,不尤人,心气和平: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这种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子曰: 吾未见刚者。”朱注: “刚,坚强不屈之意。”(《集注·公冶长》)又说: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里仁》)而说到他自己,“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孔子这是自谓堪为君子之智者,却不至自命为君子之勇者。(黄玉顺)

下页:孔子思想为什么是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