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圣智-圣人之智者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圣人也有智、勇、仁三种境界。圣人之智者,周公足当之。据《尚书·金滕》载,周公自称“多才多艺”。孔子说: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记·檀弓下》)这里所谓“文”,正是“智”方面的事情。圣人之智者必然如周公所言“多才多艺”。孔子也这样看: “大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 ‘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 ‘子云: “吾不试,故艺。”’”(《子罕》)大宰以孔子“多能”为圣者,即圣人之智者。这是圣人当中的起码境界,也是孔子自己努力的目标: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可见圣智乃孔子所梦寐以求的修养境界。

但仅仅是多才多艺,仍不足以成为圣人,前面讲过,君子之智者也多才多艺。《子罕》有一段话,道出了圣智的特征: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这使人想起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和“精神助产术”,又使人想起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圣人之智不在于知“器”,而在于知“道”。用道家语言讲,圣人之智在知“道”,君子之智在知“德”;知德者一以通十,知道者一以通万。所以,小人之智少,君子之智多,至于圣人之智,则复归于寡矣。“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 ‘然。非与?’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参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可见君子之智在多,圣人之智在一;多为末、为用,一为本、为体。曾子深知孔子圣智,而子贡却把孔子降低到了君子的水平。

颜渊的一番感叹,说的正是君子与圣人的境界之微妙差异: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高坚前后,形容圣人之道高远微妙,“无穷尽,无方体”;博文约礼,是说孔子引之以圣人之智,诱之以圣人之仁。此境之难,孔子认为如颜渊者亦未达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

圣人多能还表现为知人。“(樊迟)问知,子曰: ‘知人。’樊迟未达,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可见所谓“知人”的本质,就是“知仁”。自己既为圣人,至少具有君子之仁者之仁,所以能知人之仁。(黄玉顺)

下页:圣德-圣人之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