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学简说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诚者诚之者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徐醒民教授

哀公问政,在中庸篇里有其特殊的意义。孔子对哀公时,把为政的道理说得非常彻底?他告诉哀公,办政治要实行五达道,为政者自己更要修身,无论修身治国,都要一本于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圣贤自修与教人不变的真理。

中庸的主旨在讲心性,子思把孔子答复哀公的政治学理引用在这里,意在说明,学中庸固须自己率性,但同时要把率性之道推及人群,使群体与个人都能走上发明心性成就圣人的道路。为实现这个理想,便须施行仁政。先王所行的仁政,虽然代有变迁,但不能变迁的就是五达道。五达道就是孔子说的“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郑康成注:“达者,常行,百王所不变也。”孔颖达疏:“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皆是人间常行道理,事得开通,故云达道也。”论语颜渊篇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就是君要尽其为君之道,臣要尽其为臣之道。父父、子子,皆然。五达道就因为无论君臣,以至朋友,都是各尽其道,如礼运篇里所讲的父慈子孝等十种为人之义,这就个人身心以至人群全体而言,都能在天然的伦序中臻于一片和谐之境,此是古今人类共同的希求,故为人世间常行不变的道理。这种常行不变的道理称为达道,与中庸前文“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义相贯。“和也者”的和,是把喜怒哀乐等诸情加以适当的节制,不使其继续发展,便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节制喜怒哀乐等诸情,进而使其不发生,便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学者由和到中,便能通达率性之道,所以和为天下之达道。此处五达道是在人与人之间五种对待的人事上用功,藉此具体的人事,一则磨练自己,一则教化他人,一同制情养和致中,以达率性之道,故称五达道。

实行五达道,须用智仁勇三达德。孔子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颖达疏:“若行五道,必须三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五达道所以能通达率性,就因为智仁能贯通事理,勇能果决实行。孔子讲了五达道三达德以后,再告诉哀公:“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孔疏以为九经就是九种常行之事。九经以修身为首,修身在于至诚。因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郑注:“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天性就是人人天然而有的本性,此性就是诚。诚之,是学此本性之诚。诚者是圣人,诚之者是贤人。贤人学得至诚,即是圣人,与诚合一,所以凡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一切大用皆出于本性。贤人未到这样不勉而中的境界,须由智仁勇认识五达道所含的真理,安于事,果于行,这就是择善固执。

孔子为哀公解答为政之道,归结在一个诚字,有画龙点睛之妙。诚是真实,丝毫不假。试思不诚,则五达道、三达德、治理天下与国家的九经,岂不流于虚伪。学者学了这个字,办政治,以及办一切事,都能出于一片真心,此就一己而言,是修大道,对人群而言,是以道化民。如此学诚,学到“诚者”时,仍不休息,永远如子思所说的:“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虽以大经大本普泽苍生,然而圣人之德肫肫渊渊,不是一般人所能见闻,这就如中庸最后引诗赞叹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下页:再说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