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学简说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勿废圣贤教育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徐醒民教授

以这样的文化培育出来的读书人,虽在贤能的程度上不相等,但都会表现一部分优美的中国文化,影响到一般国民,也都会表现中国人的特质。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国家建设以教育为根本,教育良窳,直接影响国民的品行。良好的教育可培养品行端正的国民,窳劣的教育则使国民品行日益下降。有见识者到一个国家,所见其国民,个个品行端正,则知这个国家必有很深很好的文化,前途必然光明。反之,所见其国民个个品行不端,则知这个国家文化程度太浅,前途自然黯淡。所以,教育良窳,是国家兴衰的征兆。

我国古时教育,以六经为教材,以人伦为基础,一般读书人如能博读六经,当然最好,否则只要研读任何一经,受其化育,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例如经解所说,受过书经教化的人,便能“疏通知远”。受过乐经教化的人,便能“广博易良”。他如:“洁静精微,易教也。庄俭恭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无论“温柔敦厚”,以至于“属辞比事”,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其基本修持,而以开发自己本有的性德为最大的志趣,然后实现成己成物的崇高理想。以这样的文化培育出来的读书人,虽在贤能的程度上不相等,但都会表现一部分优美的中国文化,影响到一般国民,也都会表现中国人的特质。这是圣贤教育,特别注重人格,最为优良。

当前世界各国教育,都以科学知识为教材,以功利为基础,无论那一门学问都可以视为贩卖的商品,其最后的效用是满足人的物欲。然而物欲无穷,不能满足,愈不满足,愈去追求,愈求则人品愈下,终必使人堕为物质的奴隶,然后为物所驱,作奸犯科,不以为耻。这种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可说是一种物化教育,是好是坏,可由每天的犯罪新闻来说明,不必多加解释。

自古有国家者不能闭关自守,必须有外交。既有外交,则国家典章,民族文化,自然会与国外交流。但交流的意义是:有流入,也有流出,不是只有流出而不流入,更不是只有流入而不流出。以教育而论,我们现在是否只有流入而不流出,甚至流入之后,反致废弃自己的文化,颇值得深思。不论如何,我国固有的圣贤教育是否流出,暂且不谈,最低限度我们自己必须执持,大学文化院应该设立经学系,国文研究所应该注重研究经学。国外的科学技术应当引入,但是功利主义必须排除,务必使人役物而不役于物。惟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圣贤教育,而非物化教育,也惟有如此,我们始能看见国家光明的远景。

下页: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