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现在的白话译本都以为孔子说话不够严谨,而把原文中的“寡”与“贫”换了位置,改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又把“均”译为财富均,结果,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大家一块儿过穷日子,从而完全改变了孔子的意思。
其实,这里的“寡”是指人少,“均”为政教均平。“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说统治者不要担心人少,政均人和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孟子·梁惠王上》记梁惠王患为什么民不加多,孟子说他是五十步笑百步,怎能“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然后教他该如何施政,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这正是说统治者不要担心人少,而要担心为政不均。
“均”在典籍里并不少见:
“其罪惟均,其审克之。”(《尚书·吕邢》)
“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尚书·周官》)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郑笺》:“均,持国政之平。”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小雅·皇皇者华》)《毛传》:“均,调也。”
“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国语·鲁语上》)
“政之不平,君之患也。”(《孔子家语·王言解》)
“政均则民无怨。”(《孔子家语·入官》)
“均五教。”(《孔子家语·执辔》)
“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礼记·祭统》)
以上这些“均”都是讲统治者为政要均。“我马维骃,六辔既均。”(《小雅·皇皇者华》)马的六根缰绳不可能是用力相等,而是要用力平衡。 同样,“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均”并非为财富相等之意,而是指持政要均衡。“政之不平,君之患也”(《孔子家语·王言解》),这里的“平”跟“均”是同一个意思。
再看看当时统治者怎样患贫。“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这是鲁哀公患贫。统治者都担心财富不足以让自己奢侈挥霍,因而,贪得无厌,横征暴敛,或以武力扩土地掠财富夺民众,如此,怎么能安?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孔子家语·贤君》)
这段话是孔子教鲁哀公不要担心自己贫,应当考虑如何富民安民,只有民富了,为政者才不会贫。而短视的为政者看不出这一利害关系,只顾聚敛谋眼前利益,与民争利,结果是民贫国亏虚。统治者横征暴敛,老百姓无法生活,国家怎么能安呢? 就好像一个寓言故事讲的,北风和太阳比谁能让人把衣服脱下来。北风使劲地吹,想把人的衣服吹下来,但它吹得越使劲,人却把衣服裹得越紧。太阳呢,它开始用温暖的阳光照耀在人身上,人开始一件一件地把衣服脱掉。统治者越是想办法要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老百姓就越舍不得掏。只有像太阳一样,让民众得到充分的好处,不再为寒冷、不再为生活担忧,民众自然就舍得花钱了,国家也就富裕了。
“均无贫”不是现在的译本所谓“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而是指施政均则民各得其所,所以不会贫。民不贫,则统治者也不贫,正如冉有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施政均就是不能让政策倾向于强势者和富人,而应使老百姓可以在政策范围内各得其利。如果施政不均,让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身上,老百姓没有获利的环境和空间,就会出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孟子·梁惠王上》) 老百姓如此,国家还能富裕吗?所以说“布政有均,民足于产,则国家丰矣。”(《管子·君臣》)说的正是布政均则民有充足的利益,民足则国富。
“和无寡”也不是现在的译本所说“不会觉得人少”,“无寡”也不是感觉上的,而是因为施行了仁政,人民富裕了,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是真正的无寡。“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管子·牧民》)既均而富,则上下和,故远者来而无寡,如此则国家安宁,又怎么会有倾覆的危险呢?自然是“安无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