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儒家学说的仁和礼的本质,我们该如何解读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因为孔子思想的仁和礼过去在学术界也有一种争论,争论什么呢,有的人就说孔子思想的学说核心是在“仁”,有的人就说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在“礼”,事实上呢孔子的仁和礼是完全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仁是内在的品格,内在的思想,礼是外在的表现,所以仁和礼在孔子那里是完全统一的。

但是对孔子的仁,一般的理解好像也有一定的误解,这个误解在哪里呢,因为大家比较最熟悉的就是孔子回答樊迟那个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以一般就认为说是孔子这个仁就是“爱人”,事实上只是他的很局部的一部分。仁,要从根本上来讲,孔子“仁”的本质、核心,首先是血缘亲情,所谓父子之亲,父子亲情,这是“仁”的根基所在,最根本的地方。

所以《论语》第一篇就讲到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那就是说孝悌,“孝”是指的父子关系,父慈子孝,“悌”,就说兄弟之情。也就是说,原来孔子的出发点,是亲人之间的情谊是最重要,这是根本,这是出发点。为什么呢?因为人出生之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如果你没有这个基本的关系,你怎么谈到博爱人呢,根本谈不到。它是由血缘亲情,父子之亲,推而广之,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这才有什么呢,说“子曰: 爱人。”或者说“泛爱众,而亲仁。”

后来孔子在《礼记》当中有《礼运》一篇,那就是讲到孔子思想“天下大同”。他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这个顺序也是很明显的,你首先要能做到“老吾老”,你就是你自己要孝敬,尊敬自己的老的,同时呢还要“以及人之老”,要推及到对别人的老的,也要尊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自己的子女你要爱护,要仁慈,对别人的子女同样,这就是“推己及人”这个功夫。这就是“仁”的第二层涵义。

再就是从哲学的角度为儒家的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说就是人本性至善,就是说,善就来自于人的本性自身,这一点已经为“仁”的学说打造了一个理论基础。孟子还有一个更为惊人的论点,就是“民贵君轻”学说。从西周初年以来,特别是汤武革命,就是商汤和周武王那个改朝换代那个革命,人们充分认识到,民,就是普通老百姓在社会历史当中的重要作用,那就说是所谓“民为邦本”,就是国家的根基,邦国的根基是在于民。孟子对这个学说提出了很突出的见解,其实我们也就是说孟子对孔子的学说有一个完善的过程,有一个重大的补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民”应当是最尊贵的,其次才是“社稷”,“社”本来是指祭祀土神的地方,“稷”是祭谷神的地方,这个泛指国家政权,国家政权可以说是其次。“君为轻”,君主最轻,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君主坏了可以换,国家政权坏了可以重组,老百姓没法换,怎么换?没法换,只有是依顺老百姓的利益,依顺他们的要求。

所以这一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特别在中国思想史上那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所以孟子的地位也是逐渐上升的,开头就说战国时期曾经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后来一直到了元代,孟子才正式封为邹国亚圣公,大概是元文宗的时期,孟子的“亚圣”头衔才正式批下来。以前可能是有另外的,但是不是孟子。孟子在思想学说的贡献方面特别突出,现在事实上孟子亚圣这个地位被儒学家、儒学研究者都是接受的。我在写《中国儒学》的时候就把孔子称为“中国儒学奠基人”,孟子称为“中国儒学第二奠基人”。就是说他这个地位,在思想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唯一可以和孔子并比的。当然是“亚圣”,是次一等。(申华)

下页:《礼记》之“礼”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