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礼教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春秋时代的风度礼仪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这四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都要举行贵族的成人礼,当然在周代平民也举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什么时候举行,男孩二十岁,女孩十五岁。成年礼时,首先要改变发型,将头发拢向中间,盘成一个髻,再用一根簪子插在髻上。如果是贵族男孩,还要戴一顶帽子,加冠,所以这个礼仪叫做“冠礼”。女孩插一根簪子,叫“笄礼”。同时还要请一位嘉宾给孩子起一个“字”。“名”,是在孩子出生一百天时父亲起的。“名”和“字”要有关联。比如说曹操,他的“名”是操,字孟德,通过他的字就可以知道这个操字取情操之义。那么“名”和“字”有什么区别呢?“名”是卑称,“字”是尊称,“字”的地位高。所以古人说话在称呼自己时要称“名”,这个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曹操自称就要称操,而不能称孟德,但是其他人称呼曹操就要称孟德,称操则是不礼貌的。孔子自称就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对当朝大夫说话时要自称丘,“丘也如何”,对学生说话时则不会自称丘,也不会自称仲尼,而是“吾”,对平辈或者长辈说话是“丘”,绝对不能说“仲尼”。如果对学生说话时也称“丘”,那一定是让学生传话给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为什么“字”要在成年礼上取?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一个人只有成年以后才有社交的需要,有社交的需要才要有一个尊称,才要有“字”,因此束发和取字意味着这个男孩和女孩长大成人。既然成人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成年礼的同一天也要订婚,所以这个礼的全称叫“婚冠礼”。如果这时候的女孩还没有合适的对象,就不举行成年礼,叫“待字闺中”。就是说,孩子还小,还没有“字”,“待字闺中”的“字”就是名字的“字”。如果订婚了,叫结发夫妻。结发夫妻不是把夫妻的头发绑在一块,是他们自己结发,结发的时候结为夫妻叫结发夫妻。这有很多讲究,取字、结发,然后是加冠。

如果是前三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加冠以后还要加冕。“冠”和“冕”,是两个词。“冠”是帽子,然后加冕,冕的这块板子叫“延”。延的前面有珠串,那个叫“旒”。什么意思?不该看的东西不要看--“视而不见”。两边各垂一块玉到耳朵边,叫“充耳”,意思是不该听的不要听--“充耳不闻”。那么等级靠什么体现呢?靠旒的数,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是没有冕的,只有天子、诸侯、大夫才有冠有冕,叫冠冕堂皇。而平民连冠都没有,只有帻,叫包头巾,那个头巾叫纶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说周瑜带着纶巾。周瑜的地位那么高,为什么要带纶巾呢?这是因为到了东汉末年魏晋时代,这些贵族或者类似于贵族的士族,喜欢穿平民服装,这有点儿相当于总统穿牛仔裤的感觉。

加冠要加三次,三次冠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一种冠代表着祭祀权;还有一种冠代表参政权;另外一种冠代表军事权、参军权。这个冠,叫皮弁。皮弁加上去以后,就可以打猎、参军和打仗了,因此加皮弁的同时要佩剑。先秦但凡是贵族,都佩有一把剑。贵族和平民的区别,就看有没有佩剑。比如作为没落贵族的韩信,虽然非常贫穷,甚至已经没有饭吃了,但剑还是要带在身上的,也因此才有人要挑衅他。剑是身份的象征,剑在古代兵器当中是最高贵的,其次是刀。后代人向往的先秦士人的风范,就是一袭长衫,一卷诗书,一把佩剑,书剑恩仇。士有一把剑,然后开始上学学习,习六艺,文武双全,讲究修养,讲究礼仪,讲究风度等,这个风范一直延续到春秋。(易中天)

下页: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