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文化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平天下——和谐的最高理想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平天下是儒家修齐平治的治国方略的最后环节,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最高理想,这就是要实现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即建立所谓的“大同社会”。

关于如何平治天下,《中庸》提出了九条基本原则: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 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中庸》)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九条基本要求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细化。首先是修身,然后“尊贤”、“亲亲”是齐家之道、“敬大臣”、“体群臣也”、“子庶民”是治国之道,“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是平天下。同样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同样都互为条件因果关系。这也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治国方略的延续和扩展。在修身、齐家、治国之后,儒家所要建立的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一幅理想化了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社会图景,也是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真正实现了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家庭内部的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普天之下的最大和谐,是和谐理念的最高境界。

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平天下是以实现大同社会作为理想的目标,它以普天之下个人的自身和谐为基础,通过家庭(群体)和谐、社会和谐,达到天下和谐。天下和谐一家,是一切和谐的最高目标,是最大的和谐。大同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国一家所能做到的,就如果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是全球同时同步实现。大同社会的建立,同样需要全球所有国家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讲平天下,是以天人合一为哲理,追求人类美好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是全人类的和谐。实现了世界大同,也就达到了至公无私,从而实现了全人类的和谐。”

儒家具有修齐治平追求和谐的历史传统,和谐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精神,中国历史上一直坚持儒家“和为贵”的理念,信奉“和而不同”,对内安邦定国,对外协和万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维护了中国历史的长期和谐统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追求大一统的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和总趋势。儒家追求和谐、崇尚和合的精神是维持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内在根基。

时至今日,儒家的和谐思想不仅有助于建设和谐中国,也有助于建设和谐世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追求和谐不仅仅只是儒家文明的精髓,更应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目标。儒家自古以来“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和谐天下的精神,不但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树的树干,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世界性的精神资源。儒家的和谐思想,可以提供解决国际冲突、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共同发展的理论思想,可以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和”可以使不同的方面甚至对立的双方相互沟通,化解冲突,回避对抗,和而不同,以求得共生共赢,达到新生的和谐世界境界。正如温家宝縂锂于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所说: “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酷爱和平。‘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邻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只要各个民族、各种宗教、各种思想、各种文化都能遵循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求同存异,世界将会变成一个多样多元的世界、一个和谐的世界。

下页:君子礼贤下士,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