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家仁道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此“孝心”即是“仁心”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夫子讲: “夫孝,德之本也。”

这个“孝心”即是“仁心”,如果分成两种心来讲,就是敬爱之心。我们这颗心最内在的那部分就是敬与爱的高度统一: 敬的一面是我们内心能够明理的一面,也是我们内心清静的一面,这个心能够清静了我们才能明理,如果这个心很杂乱,这个理是不能明的。所以三教都要讲这个“静”,要入静。如果我们这颗心是浮躁的,就像镜子似的,如果它在那里晃,它能反映外面的景象吗?当然做不到。这个镜子只有静静地搁在那,照什么它才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相状,所以我们做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怎么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我们不明白这个理,心是静不下来的,我们心静不下来,这个理也不能明白。因此,在我们修持的过程当中,面临着怎么去私欲的问题,因为私欲是我们入静的大敌。有欲望了,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我们的心怎么静得下来?静不下来。所以这个功夫在儒家讲叫“持敬”,就是我们要时时刻刻让这颗心处在敬的这种状态,也就是一种专注的状态,使这个神不乱跑。老子把这个功夫叫做“守中”,孔子叫做“时习”,孟子叫“收放心”。

但是,只有“敬”的一面不够,这是冷静的一面,如果失去了热情的一面,它不平衡了,也会出问题。这个“持敬”是寻找“中”的那个功夫。但是这个道它是有本有末的,有它的本体,有它的展现,合起来才叫做道。我们一般人都落在一边,凡夫容易落在道所展现的万事万物这一面,修行人容易落到空的一面。我们中国文化自古传下来的大中至正之道,它是一种中庸之道,讲究“内外兼修,动静交养,本末并进”,而这个东西没有圣师指点我们是很难把握得好的。

另外和它平衡的一面就是爱,儒家叫仁爱。注意这个“爱”既不是普通的情爱,更不是贪爱。贪爱是出自私欲,看到一个宝贝喜欢了就想占为己有,不拿到它心里放不下,天天想着怎么搞到手,这是贪爱。用贪爱贪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内财,即精神财富,传统上叫福德,去换它,所以你外在的财富越来越多,可是你的心灵越来越空虚了。怎么让这种爱达到只有乐没有苦呢?还得要升华,要升华到仁爱上来。这仁爱是哪里发出来的?它既不是私欲发出来的,也不是私情发出来的,它是我们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因为这种爱是由我们的本性产生的,它不做作,是自然的。就像太阳,它在普照万物的时候不是有意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发光的,这个就是自然。所以当一个人去掉私欲、私情,回归到本性的时候,那本性就带有爱的素质,爱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有一种亲和力,它的表现就是和。所以万物都是道化生出来的,而物与物之间都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就是亲和力造成的。这种亲和力来自于仁爱。

敬和爱并不是相对立的两种心,而是一种心的两种表现形态或存在方式。敬是静,爱是动。敬是体,爱是用。敬是中,爱是和。敬是仁,爱是义。敬是礼,爱是乐。而敬与爱的和谐统一便叫做孝。

下页:《学而》篇论孝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