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论语点睛补注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里仁第四
类别:四书蕅益解 作者:蕅益大师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以宅身。尚知以仁为美。道以宅心。反不择仁而处。何其重躯壳。而轻性灵也。

【补注】西方极乐邦。众圣之仁里。得托莲花生。万倍阎浮美。楼阁七宝成。黄金为大地。思衣而得衣。思食而得食。光明照十方。寿命无量劫。不历阿僧祇。一生补佛位。不闻恶道名。何况有其实。一句阿弥陀。得此不思议。如此妙法。不肯修行。如此净土。不求往生。见佛闻法。精进不退。直至成佛。而甘居五浊恶世。甘受生死轮回。可谓智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见有心外之约乐。便不可久处长处。可见不仁之人。无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则约乐皆安。利仁。则约乐皆利。何等快活受用。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无好无恶。故能好能恶。无好无恶。性量也。能好能恶。性具也。仁。性体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千年暗室。一灯能破。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此章皆诫训之辞。若处非道之富贵。去非道之贫贱。便是去仁。便不名为君子。若要真正成个君子。名实相称。须是终食之间不违。造次颠沛不违。

【补注】读不以其道为句。不以其道。而处富贵。是不处仁也。不以其道。而去贫贱。是去仁也。去仁何以为君子。欲无终食之间违仁。方便法门。无如念佛。念佛者。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译云归依。阿弥陀佛。译云无量光无量寿正觉也。本性光明寿命无量。故念佛即是念仁。闲忙无废。钝慧均能。白居易诗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念仁全凭自力。念佛兼仗佛力。故消业障。长善根。出轮回。生净土。利益尤不可思议也。净土念佛法门。若在孔子时。早入中国。必当普教修持矣。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恶不仁者。用个其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卓吾云。无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处。盖有之矣。谓世界尔许大。岂无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见耳。望之之辞。好仁者。就是惭。恶不仁者。就是愧。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于仁中求过耳。孰肯于过中求仁哉。然惟过。可以观仁。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故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闻道者。如何死得。 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闻道。若知朝闻可以夕死。便知道是竖穷横遍。不是死了便断灭的。

【补注】愚夫断见。谓一死百了。不知死者躯壳。不死者性灵也。有死而得苦十百千万于生者。有死而得乐十百千万于生者。不知六道轮回之苦。净土无生之乐。不知孔子此言之痛切而弘深也。朝闻道而夕死可者。闻出轮回而生净土之大道也。六道轮回者。天人神为三善道。畜鬼地狱为三恶道。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便知轮回六道之无常。地狱种种惨苦之难受。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便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大愿。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庄严。佛法难闻。人身难得。生死事大。瞬息无常。当以如恐不及之心求之。若迟疑不决。以待来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可不哀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当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参看。便见圣贤学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之与比。正所谓时措之宜。却须从格物慎独来。若欲比义。便成适莫。义来比我。方见无适莫处。比义。则为义所用。义比。则能用义。比义。则同告子之义外。便成袭取。义比。则同孟子之集义。便是性善。当与赵州使得十二时。坛经悟时转法华并参。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见德者。不见有土。见土者。不见有德。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此皆独喻于怀。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卓吾云。何利之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能以礼让。不但用得礼。亦为得国。不能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亦用不得礼。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此对治悉檀。亦阿伽良药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证。正是指点初心。须向一门深入耳。忠恕真实贯得去。亦是有个省处。乃能如此答话。然不可便作传道看。颜子既没。孔子之道的无正传。否。则两叹今也则亡。岂是诳语。

【补注】一者不变之体。自二而十而百而千而万。乃至无量数。皆随缘之用。其体皆一也。全性起修。全修显性。故曰一以贯之。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释门中发菩提心者。世法亦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成世法。可为同喻。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方是惭愧二字实义。方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方可云尽大地无不是药。此圣贤佛祖总诀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始终只一几谏。几谏。只是敬父母。故期之以圣贤。不违不怨。只是到底敬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法也。为法故游。不为余事也。不远游句。单约父母在说。游必有方。则通于存没矣。

【补注】所事非主。所学非师。所交非友。所行非义。皆非方也。游必有方。所以慰亲心也。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惧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

【补注】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亲爱别离。无能免者。安得不惧。大慈菩萨偈云。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观心为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敏行。只是一事。观欲字而字。便知。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千里比肩。百世接踵。 卓吾云。有一善端。众善毕至。方外史曰。此约观心释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辱。则不能事其君。疏。则不能交其友。不数。正是纳忠尽谊之法。非为求荣求亲而已。亦非当去当止之谓。

下页:公冶长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