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
作者简介:陈立胜,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宋明理学与宗教现象学研究。
原文出处:《中原文化研究》(郑州)2015年第20151期 第34-42页
内容提要:文中之“物”固是至大无外之公名,万事万物、有形无形,皆可以“物”名之。然王阳明“心外无物”之“物”乃“行动物”,“岩中花树”作为“现成物”类似于阳明“事亲”和“事君”之“亲”与“君”,而不属于阳明“行动物”之范畴。“看花”方为“物”,一如“事亲”“事君”之为“物”。“看花”之“看”亦如“事亲”“事君”之“事”,是“关照”下的“观看”,故“心”与“花”之意向相关性不是一纯粹意识之相关性,而是一扎根于与物同体的生存实感的相关性、一“有厚度的”、嵌在肉身之中的意向相关性。
关键词:心外无物/行动物/观照与关照/岩中花树
“心外无物”命题非王阳明所首倡,释延寿《宗镜录》(卷八十二)曰:“《首楞严经钞》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者,心外无物,物即是心。但心离分别为正智,正智即是般若,周遍法界,无有障碍。”“为物所转”之心乃被境所迷(所谓“迷己为物”),是“分别心”,而非“本心”。显然,延寿讲“心外无物,物即是心”乃是要说明迷时逐物,悟时转物之禅理。在儒学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乃至“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实已蕴含“心外无物”之义。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多从“格物”角度切入,格物是“体究应感之实事”,而非如朱子所训“穷至物理之谓”。以此视角看《传习录》“岩中花树”章,则“看花”之行为方为“一物”。兹从“物与事”“花树与看花”“关照与观看”“感应之心”四个方面证之。……(注:陈立胜论文内容正误与否,本文不作讨论。只作文章标题之出处。)
○附文: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注:网上有王阳明悟道同于佛家开悟等评论。文字虽同,两者所悟境界真的一样吗?这个问题还是留给真正开悟之人去做评断吧。不过,阳明曾学佛老三十年,开悟后大肆批判佛教,这一点真是不可思议。若真同于佛教开悟,怎么可能大肆攻击佛教呢?可参看《王阳明对佛学的批判》一文。
○附文:南怀瑾开示
《宗镜录》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悟了。书中提出十个问题,悟了的人没有不通经教的,一切佛经教理一望而知,如看小说一样,一看就懂,不须研究。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前面这十个问题,可以作判断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