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阳明心学讲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一体的、不可分的,如知孝必已行孝,不能行孝就不是知孝。所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繁华过眼只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只有一根线那么长。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事上磨”是心学很关键的功夫,“磨”字用得很恰当,有磨练、打磨的意思,磨不是一步到位,不能一步登天,它有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如“逝者如斯夫”的“川流不息”,永不停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精进,苟能如此,假以时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结果。“事上磨”有点像时下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或持续的“刻意训练”。
○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讲“存天理,去人欲”,人欲即私欲,减少一份私欲,即是增加一份天理,这是做减法,这种减法,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阳明先生说“圣人之学,广大简易”。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
孝子在内心中对父母有深深的敬爱,口中就必然会充满和顺之气;口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必然会流露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行为上就必然会展现出温婉的仪容仪态。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完善心的功能就是完善性的功能。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是理。天下还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做学问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立定那么做学问的功夫已经成功一半了。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与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经常存养本心,保持正念,让心始终处于当下状态,就是学。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未来的事,想它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是放纵本心而已。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人只要踏实用功,不论别人如何诽谤和侮辱,依然会处处受益,处处是助我提升德行的资粮;若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会成为魔障,终究会被它累垮。
○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
孔子是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师,阳明先生也是,不同学生问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根据对方的能力、性格、当下状态等,给与对方最切合的答案。而答案不在于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那个“道”。
○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我王阳明自己去穷格竹子,从早到晚格不出理来,到了第七天,也劳思成疾。后来到贵州龙场待了三年,才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可以格的;格物的功夫,只是在心中去做。下定决心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如此自然有人生追求的目标,有自我担当。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万般真理我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只是求得真理的阶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