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理学心学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状态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良知”二字合在一起连用,最早来自《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提出的“良知”概念里,强调有二:第一,良能是不需要主动学习就有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吃、喝等为满足生理需求的本能不同,是为了求得仁、义等道德而具有的本能;孟子的哲学里认为,德性可以使人祛除一切外界的利欲和诱惑,让人能自由地去做真正意义上道德的事,第二,良知,就是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对那件事是否道德进行评判,那件事是善是恶,你的良知都会告诉你。孟子认为,良知同样与生具有,不用思考就知道,但与吃喝等生理需求的知不同,是对善恶是非观念的判断。孟子对“良知”的诠释,发扬了他的“性善论”,所以他认为人之所以行道德之事,是因为人有良能、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上承孟子,他是孟子后最关注的“良知”概念的人。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影响了明代以后无数哲人及无数地区,而“良知说”又是其哲学概念中的核心。所以讨论阳明学说对“良知”的再诠释与继承,是很有必要性的。

阳明对良知的定义是“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阳明沿用了孟子良知概念里的“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强调良知是人本性的东西,不需要思考就知道,不需要学习就有这种能力,自然而然,在人的心中。“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这是阳明学中对良知的另一处诠释,在后文会用到孝敬父母这个例子举例。王阳明认为,良知和天是一体的。“天,良知一也”在王阳明的“一元论”哲学里,没有物质精神之分,没有主体客体之分,良知与天即一体,天下无心外之物。由此,在王阳明这里良知、心、天成为了三位一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状态。“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王阳明解释,“中、寂、公”没有完全实现,是因为有私欲和外物干扰了本心,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良知。因此,我们能知道,阳明的良知和命题性知识是一定有区别的。在学习命题性知识的时候,人往往会带有私欲和功利性的目的。比如说,为了考试,为了个人前途,即使是纯粹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是私心的。

但王阳明不只重视良知这个概念,更是强调“致良知”这个将良知扩大的行为,他说 “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良知人人都有,但很多时候被蒙蔽起来,我们就需要去除私欲,在“行”的过程中,自然就做到了“知行合一”。他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样看来,阳明更强调“知行合一”中“行”的一面。

下页:王阳明四句教: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