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不反对功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做功利的心奴,做到处财货之场而不背义。为此,他们强调先“正心”、“正志”,“先立乎其大者”,坚持以“为义”作为人生的价值方针和价值目标,做到“重己役物”。这在道德享有权威的传统社会具有无可怀疑的正当性和可行性。然而,在金钱至上的世俗化社会,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人们能超越功利吗?“内在超越”对于世俗化的现代人精神生活还有意义吗?
儒道的“重己役物”、“物物而不物于物”和“内在超越”之路,就应该成为今人反思自己精神生活的人文资源。人生在世,社会发展,追求财富是否就是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
其实,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并不难解。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展,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对于个人来说也是这样。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价值目标。事实表明,幸福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幸福绝不在于物质上的享受。并且,金钱难买幸福。调查显示,人的满意程度随着收入增加而提高,但愉悦感、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与其他一些因素密切关联,如受人尊敬、独立、有朋友、对工作满意等这个调查的研究结果并不乐观。
诚然,存在决定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高尚远离日常生活,去道德化现象泛滥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要实现“内在超越”,从而超越功利,提升人格,确实是相当困难的事。人们对此忧心忡忡。然而,人们担忧甚至痛恨道德沦丧,这种心情恰恰表明了人们对道德、对真善美的向往,反映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不仅仅只有“恶劣的情欲”)。道德沦丧但人性未灭,文化商业化但文化的灵魂不灭,这就是为什么在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恶浊气氛中仍有一批又一批道德楷模涌现并为国人感动的原因。他们就是“重己役物”、“物物而不物于物”--“超越功利,提升人格”的典范和明证。
其实,人本身就是文化生命体。“超越”精神,是人所特有的本性。它不仅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也是人能进行理想性创造或进行文化创造的人性根据。超越自然,创造文化;超越本能,彰显人文;超越世俗,追求高尚;超越自我,融入社会;超越功利,提升人格。“超越”是实现人性向善的关键。事实表明,人绝不就是“经济人”,物质享受绝不就是人生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超越功利,提升人格,并非是不可实现的高调空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