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自己做得正,又要学习孔老夫子“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自己有道心、有学问、有能力、又肯发心,可是世间人没有认识你的,甚至于你依然是走头无路,穷途潦倒,这个时候,你心里会不会有不服?别人用种种方法欺骗众生,他都得到财富。你看我老老实实一心一意为弘法利生,佛菩萨也不照顾我,众生也不认识我。如果你还有这一念不平,你就不要怪佛菩萨不照顾你。为什么?你没有道,你也没有学。撇开道不谈,我们讲学,古人说:“学问深时意气平!”孔老夫子这一句话不就是证据吗?“人不知,而不愠”,如果稍稍有一点不平的念头,这个就愠!
当初发心求学,主要的是为自己悟入大道!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悟入之后要随缘随分。有这个因缘,利益一切众生;没有这个因缘,不可以攀缘。为什么?攀缘心才会为境而转,那就得不偿失了。要想做到心在境界里面如如不动,绝不攀缘。虽然发的大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众生有缘才得度,无缘则再等待机会,不必那么着急!
诸位必须要记住一个条件,正法能够盛行于世是众生有福。众生没有福报的时候,你想想看,佛菩萨无量无边。再给诸位说,佛菩萨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有眼不认识、有耳不能闻。这是什么?这是众生业报,哪里是佛菩萨不慈悲?佛菩萨应世永远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孔孟之学之所以了不起,孔孟之道也是以平等、清净、慈悲为基础;所以它在功夫上,也是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跟佛法里面讲的修学次第实在没有两样,所以这个第一章是总纲领。
在第二章里面,有子教我们一个下手之处。从哪里下手?从孝悌下手,从务本下手;正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修行要从根本修,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论语》是集孔老夫子一生的言论,片片段段记录下来的,人家排列还是有一个严整的顺序。根本修里面,最初方便从什么地方着手?从不妄语开始,“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话的反面,就是叫我们从颜色处下手,随时恭恭敬敬的态度,诚诚实实的言语,从这里修。
你看看前面的三章,它是一贯的。所以我们学佛,问题就在是不是真正发心学佛?是不是真正发心想作佛?要从这个地方去辨别!真发心就得要认真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