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家风家训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高攀龙告诫子孙:重行义 慎择友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高攀龙,江苏无锡人,明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理学家,历任大理寺右少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高攀龙一生虽然在朝为官时间不长,但清正耿直,一心为国,不惧个人安危,敢于跟扰乱朝纲的宦官、权臣魏忠贤等人作斗争,甚至最后为留清名在人间而蹈水赴死,其气节赢得了当时臣僚的敬仰,也为后世史官所认可。

高攀龙一生著述颇丰,写下的十二卷本《高子遗书》也被收录进《四库全书》,得以流传后世。在他的传世著作中,有一份文字不长却通俗易懂的二十一则《家训》,广受后人推崇,被视为教育子孙的经典,经常出现在童蒙训导中。

在《家训》中,高攀龙特别注重教育子孙要先学做人。更因为作者自身的言行符合其《家训》所说,而令这番训导的核心价值“做人在行义”更具说服力和榜样性。

在《家训》开篇,高攀龙就告诫子孙要按照朱熹《小学》中对洒扫进退等关系到人之性格养成、世界观形成的日常生活规则来行事。他说:“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言,只看《小学》便是。依此作去,岂有差失。”但《小学》提及的基本人伦规范,明显不是终极目标。接下来,高攀龙指出,求学的目的是经邦济世,“圣贤教人,莫先穷理。道理不明,有不知不觉堕于小人之归者。可畏,可畏。”

高攀龙的《家训》非常注意择友问题。他告诫儿孙们:“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为此,他甚至有些悲观地说:“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他的理由是如果朋友是贤人,当然愈多愈好,他担心的是“人才难得,知人实难”罢了。究其本意,无非是为了强调谨慎交友,坚持宁缺毋滥的谨慎态度。

高攀龙之所以对子孙交友要求十分慎重严格,是因为他注意到了有一种俗人,“其所知者势利,所谈者声色,所就者酒食而已”。与他们交往,不仅白白浪费了读书时光,还会因为所谈论的内容格调不高,影响自己蹦出思想的火花,甚至与之同流而无法自拔。这是高攀龙极为担心,屡屡提示儿子要“急宜警觉”的重要事情。

高攀龙还告诫子孙,不要做财色的俘虏。“世间惟财色二者最迷惑人,最败坏人。”他以自身经历告诫儿子:“吾见世人非分得财,非得财也,得祸也。积财愈多,积祸愈大,往往生出异常不肖子孙,作出无限丑事,资人笑话,层见迭出于耳目之前而不悟!”在高攀龙看来,这不仅是未能行义,根本是无法做人了。他对这类行为异常鄙视,说:“吾试静心思之,净眼观之,凡宫室饮食、衣服器用,受用得有数,朴素些有何不好?简淡些有何不好?人心但从欲如流,往而不返耳!”究其根本,是人心的根基不正确,正念不立,邪念自生。

下页:金华沈氏:清心俭政 齐家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