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家风家训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司马光:《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20岁中进士,历仕四朝。荣升京官后,先后任知谏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资政殿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

司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便是历经十九年编纂而成的《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1362年间16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及其经验教训,长达294卷。司马光一生著作颇丰,除《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公家范》《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训俭示康》等,其中《温公家范》堪称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轨范”,历来被奉为治家之经典。

《训俭示康》共千余字,是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的家训。全文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紧紧围绕“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通过正反两面的案例对比,进一步阐明“俭能立名、奢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深刻道理,对儿子进行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

《温公家范》则是洋洋数万言,全书10卷共19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伦理关系、治家方法、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道理。全书引证《易经》《诗经》《大学》等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兼以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得出“家正而天下定,礼为治家之本”的中心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对家庭成员提出了详细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家庭需要的道德要求,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全文先写司马光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接着写近世风俗日趋奢侈靡费,讲究排场,复举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奢靡的庸人所能及。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奢”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行文更深入一层。最后连举六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进一步阐明“俭能立名、奢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深刻道理。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这篇文章里头,引用古今典型事例,对自己的儿子司马康进行教育,教育儿子“成由俭,败由奢”,要勤俭,要节俭,生活简朴。司马光后来官至宰相,仍然是生活简朴,吃饭不敢经常吃肉,穿衣服不敢经常穿丝绸,非常节俭。

《训俭示康》家训对司马康一生影响深远而又巨大。司马康自幼便“敏学过人,博通群书”,考中进士后积极参与朝政,并且以“检阅文字”的身份,参与了《资治通鉴》的编修工作。司马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以天下和民心为怀,“事父母至孝”。司马康为官品行正直,声誉很高。他四十一岁去世,从公卿士大夫到市井百姓,都前往吊唁,无不为之痛惜。这种道德操守和声誉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司马光的殷殷教诲,是把家训牢记于心、躬行实践的结果。

相比《训俭示康》的千余字,《温公家范》则是洋洋数万言,其规模之壮伟、形制之独拔、器识之弘旷、广义之宽泛,在家规家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光自己曾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问题来对待,而不是视为一家一户的私事。《温公家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治家方法、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堪称家训集大成者。

下页:曾国藩:清芬世守 盛德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