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丸 出处: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热,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食痫先寒后热。
代赭石、赤石脂各1两,巴豆30枚,杏仁5枚。
上4味末之,巴豆、杏仁别研为膏,相和,更捣两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少入蜜,同捣之,密器中存。
30日儿服如麻子1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下热除。若未全消,明日更与1丸。百日儿服如小豆1丸。以此量增减,夏日多热,喜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丸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
(2)代赭丸
出处: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治小儿食痫,四肢抽掣,壮热惊悸,乳食不消,痰涎壅滞,发歇不定。
代赭1分(细研),马牙硝1分,金箔20片(细研),银箔20片(细研),水银1分(以少枣瓤,研令星尽),巴豆7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腻粉半两(研入),天浆子3枚(内有物者,炒),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蟾酥1钱(研入),朱砂1分(细研),蝎梢49枚
(微炒),龙脑半两(细研),麝香半分(细研)。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黍粒大。
每服以薄荷汤下2丸,日3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3)珍珠丸
出处: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治小儿食痫,化聚滞奶食,坠涎利大肠。
珍珠1分(末),天竺黄1分(细研),朱砂1分(细研),代赭半两,雄黄半两(细研),蜣螂半两(微炒),麝香半两(细研),巴豆10粒(用油煎令褐色,与杏仁研),杏仁半两
(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件药,都研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
每服以生姜汤下2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4)防葵丸
出处: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治小儿食痫,心胸痰滞,大小便多秘涩。
防葵半两(末),牛黄半分,巴豆20枚(取霜),滑石半两,腻粉1分,蛇蜕皮1条( 烧炭),朱砂1分,麝香半分。
上件药,同细研,以糯米饭和丸如黍米大。
每服以粥饮下2丸。量儿大小,增减服之。
(5)龙胆汤
出处:《圣济总录》
治小儿诸痫,寒热吐利不能哺乳。
龙胆、当归(切、焙)、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栝蒌根、甘草(炙)、桂枝 (去粗皮)、人参(切)、牡蛎(熬)、麻黄(去根节)、赤石脂(别研)、芍药各1两。
上12味药,粗捣筛。
二三岁儿每服1钱匕,水1盏,枣1枚(擘),同煎至5分,去滓。分温2服。更量儿大小加减。
(6)三圣丸
出处: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化痰涎宽膈,消乳癖,化惊风、食痫、诸疳。小儿1岁以内,常服极妙。次有3名:小青丸、小红丸、小黄丸,总为三圣丸。
小青丸:青黛1钱,牵牛(末)3钱,腻粉1钱。上并研匀,糊丸黍米大。
小红丸:天南星(末)1两,朱砂半两(研),巴豆1钱(取霜)。上并研匀,姜汁糊丸黍米大。
小黄丸:半夏(生,末)1分,巴豆霜1分,黄柏(末)1分。上研匀,姜汁糊丸黍米大。
以上百日者,各1丸。1岁者,各2丸,随乳下。
(7)清热和胃丸
出处:清·吴谦《医宗金鉴》
川连(生)5钱,栀子(生)5钱,竹茹4钱,麦冬(去心)5钱,连翘(去心)4钱,山楂1 两,神曲(炒)1两,麦芽(炒)1两,陈皮4钱,枳实(麸炒)5钱,大黄5钱,甘草(生)3钱。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
量儿与之,用滚白水化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