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庄子南华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尧舜以前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庄子的文章,经常会出人意表,出于大家意料以外的;这一篇文章更是如此,突然来一个啮缺问王倪。王倪是老师,啮缺是学生,都是古代所谓得道的真人。关于这两个人,在《齐物论》里已经出现过,现在再提到他们。啮缺问些什么问题呢?非常妙,《庄子》里头没有说,只讲了结果,“四问而四不知”。

这就值得研究了,为什么不三问三不知?而要四问而四不知?所谓四问代表四方,正反相对的,这就是一个逻辑问题了。任何一件事物,举其一就有正反的两面,也就是二,二有正反两面就是四了。如果拿《易经》的道理讲,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四问而四不知的答案,更妙的在下面:

这位学生看到老师没有答复一句话,他反而高兴极了,跳起来,赶快跑去告诉一位得道的人,这个人叫蒲衣子。蒲衣子是什么人?是他的太老师,老师的老师,就是王倪的老师。

上古史有一个记载,蒲衣子才只有八岁的时候,舜准备让位给他,请他出来当皇帝。当然这些是幼年才俊啦!中国历史上好几位,所谓甘罗十二岁做秦国的宰相,蒲衣子八岁可以出来当皇帝。所以我们年轻人大可以自豪一番,可惜我们这里还没有八岁可以听懂《庄子》的。

啮缺来告诉蒲衣子,那么这位太老师蒲衣子一听就说,“而今乃知之乎!”这个“而”,指的就是你,蒲衣子说你到现在才懂啊!唐尧虞舜就是代表夏商周三代,我们有历史资料可查的。首先以孔子开始,对于上古史不敢碰,因为照古老相传,中国传统的文化已经有两百多万年了。我们这个民族史,上古有的许多说法,很多的神话,不敢确定,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可为依据;所以孔子把历史暂时切断,对上古的研究,是从唐尧开始的。

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来了,外国人有意毁灭中国文化,甚至我们自己的学者,把三代都切断了,认为都靠不住,好像自己民族的历史愈短愈进步,最好我们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才光荣的样子,这个是非常可笑的事。庄子这里提出来,三代以上“有虞氏不及泰氏”,泰氏是谁啊?这个泰字古代写的是“太”,太初。像我们的历史,任何一本古史,开始已经不晓得是谁了,天、地、人谓之三皇,三皇以后就是五帝,三皇五帝以后,黄帝开始才有文化,慢慢才到了三代。

现在这一句话,“有虞氏不及泰氏”,代表了什么思想呢?我们现在有一句话,时代是进步的,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话,而且是从西方文化观念过来的。但是站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立场来讲,时代是退步的,人类是堕落的,文明一代不如一代。我们如何把进步和退步这两个观念统一呢?它的矛盾在什么地方呢?

所谓时代是进步的,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讲,社会的形态一天一天都在进步,后世的人比我们现在的人,还要进步,物质还更享受。认为时代是退步的,这是站在精神文明来讲;不但中国如此,西方也是这样。要研究西方文化,必须要推论到宗教方面去。任何一个宗教,都认为人类是在堕落,当然不只吃了苹果以后才堕落。这里提出来有虞氏不及泰氏,因为到了唐尧虞舜的时候,社会已经衰败,不行了。

由这一点可以知道,我们民族文化里最重要的理想的天下国家,是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礼记·礼运篇》里的一段,是孔子讲的。把《礼运》全篇都研究了,才晓得大同思想是认为人类在堕落,要回到我们原始老祖宗那个社会,那个才是大同的天下。这篇并不是说大同思想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是说我们的文化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这样一个非常安定的天下;后来是人类自己把社会破坏掉了。所以《礼运篇》一开头就说,孔子吃饱了饭,就站在走廊一个角落,在那里叹气,一个学生看到了就问他说,老师为什么叹气?孔子叹道,人类堕落,没有办法再回到那个境界!《礼运篇》是这样说的。我们读到这里,也认为孔子的感叹很多,就像宋朝词人辛稼轩的诗,所描写的那个味道。

饱饭闲游绕小溪 却将往事细寻思 有时思到难思处 拍碎栏杆人不知

他这首名诗,代表了古今中外一切人的心理。人有时候思考一个问题,想不通了,拍碎栏杆人不知。由于蒲衣子说到泰氏(太初),才说到《礼运篇》大同世界,庄子在《应帝王》这一篇,首先引出来有虞氏不及泰氏的问题。

下页:为何提倡仁义孝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