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高士传》里的人物。像“狐不偕、务光”,是黄帝时候的隐士,我们老祖宗前面最高的高人。“伯夷、叔齐”是周朝的高士。箕子名叫胥余,这一班人,历史上标榜他们是隐士。
所谓隐士,顺便提到,研究中国哲学史文化史的,要特别注意,我看到近百年来著作,好像对于隐士方面没有搞清楚。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孔孟,也不是老庄,而是隐士。有一位同学依这个观念写博士论文,他写了六年,还没有完成,因为资料找不全,很痛苦。
何以证明隐士思想,对于历史文化有那么重要的影响呢?我们从三代以来,唐尧想禅位于许由的历史故事,一路看下来,都可以找到资料。
像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因为他爱的妃子是戚姬,所以想把吕后儿子的太子位,换成戚姬的儿子如意,结果吕后去找张良想办法;张良说,没有办法,除非把商山四皓请下来,做太子的老师才行。汉高祖一看,商山四皓,那是高人耶!我都请不动,竟然被太子请来了!太子不能换了,将来皇帝位子是坐稳了的。汉高祖这么样的英雄,还受了这些老头子摆布。为什么呢?难道汉高祖流氓的态度,还真怕这几个老头子武功高吗!不是这个道理;这是隐士思想最大力量的缘故。以西方政治哲学来说,就是不同意主义;隐士思想,不是反对,但也不是赞成,只站在旁边看;照民主政治的说法,就是保留权的票不投。
中国隐士的思想,在历代都有这种作用,所以历代的帝王,就怕这一面;一直到清兵入关,康熙都想尽办法,收罗这些不同意派的人;康雍乾三代一百年之内,开了几次博学鸿词科,不要考试而请来这些人物。有些隐士不满意清政权的,最后都被康熙、乾隆挖出来了。有人写诗挖苦得很厉害说:“一队夷齐下首阳 几年观望好凄凉 早知薇蕨终难饱 悔煞无端谏武王。”
明朝这些遗老,本来都想做伯夷、叔齐,不投降的,最后都被清朝请出来了。他们就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一样,吃草根吃不饱,所以一队伯夷、叔齐都下了首阳山,归顺清廷了。
这一类的隐士,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在历史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直到清朝都是如此。袁世凯要当皇帝的时候,也受了这个思想严重的打击;当时南通的张状元张謇,是袁世凯的老师,也是不同意的。所以,隐士的思想,在中国历代政权上,始终保留有否决权的一票,这样的力量,也就是文化的精神。
上面说到清朝康熙时代,征召一批原本想当高士,像伯夷、叔齐一类的学者名人,其中有一位诗人吴梅村,在文学上非常有名;他屡次拒绝清朝的征召,最后清廷挟持吴母威胁,他只好出来了。当然吴梅村很有他的道理,假使妈妈不在的话,他可以做忠臣;忠臣是很赔本的耶,可能赔一条命。他本来想做忠臣,现在妈妈仍在,做不了忠臣,因此他的诗说:“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无繇识九还”,一生唯一的缺憾,是当时没有死掉,再想把国家民族救回来,也做不到了。
吴梅村不得已出来投降,要应召面见皇帝了,这比带上脚镣手铐还要痛苦。当时清朝发动江浙一带的名士学者,来欢送他,号称一千多人的欢送大会。正在千人会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大概同你们现在一样调皮的年轻人,送来一封信,吴梅村打开一看,连这一千人脸都绿了,信上是一首诗:“千人石上千人坐 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语娄东吴学士 一朝天子两朝臣。”
吴梅村的家乡是在江苏娄东,有一块石头,叫千人石,欢迎会就在那里开。就是这样一封信把大家骂惨,一个个都溜走了。这个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所谓不同意权的隐十派思想,始终在这个民族里起着很人的作用。所以为大政治的人,这个道理砬该要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意权,就类似隐士派的思想。
“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那些历史上叫做高士的人,在正统的道家思想看起来,还是属于没有出息之类;一条命赔进去,既不能救国救天下,又不能成自己的道业,叫做莫名其妙。譬如人家失火,你不主动救火,可是你站在火光旁,拼命地叫,叫有什么用呢?“役人之役,适人之适”,人家正忙的时候,他也站在旁边忙,叫他进去参加,他又不参加,搞成不伦不类。“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对于人生该怎么安排,他都不懂。庄子把这些高士们,批评得一文不值。我们特别强调一点,这里庄子是讲入世的《大宗师》思想,为了说明这几句话的道理,现在再提一个人。
|